搜索到501篇“ 城镇劳动力“的相关文章
2011―2020年中国内地城镇劳动力人口死亡趋势及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中国内地城镇劳动力人口死亡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内地城镇劳动力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就业单位类型、劳动力人口结构(年龄、性别、学历)、工作时间、烟酒消费、空气主要污染物、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快递业务量等因素与主要死因死亡趋势的关联强度。结果 2011―2020年城镇劳动力人口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前5位死因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心脏病年龄别死亡率35~<40岁组呈上升趋势。长时间工作与恶性肿瘤(r=0.923)、心脏病(r=0.946)、脑血管病(r=0.929)、损伤和中毒(r=0.919)标化死亡率关联度最强;大气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日均值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关联度最强(r=0.904)。结论 2011―2020年中国内地城镇劳动力人口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长时间工作已成为中国内地城镇劳动力人口健康状况最大的隐患。
李博郝晓红郭淑赟董茹心车琳星雷立健
关键词:死亡率劳动力人口灰色关联分析
中国经济是否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基于1988—2018年城镇劳动力教育回报率的分析
2024年
本文使用跨度三十年(1988—2018)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城镇抽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半参数回归模型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等计量方法,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回报率的变化及其与收入结构、地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劳动力教育回报率与收入的关系自1988年以来发生了逆转,高收入群体的教育回报率逐步赶超中低收入群体,且这一趋势与各经济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呈现出时空同步,反映出我国对劳动力素质需求增加、城镇经济结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升级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进而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范愫夏庆杰李实
关键词:教育回报率中等收入陷阱城镇劳动力市场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城镇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
2024年
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文本挖掘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城镇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城镇劳动力需求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对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最大,对中部地区促进作用最小,可能的原因在于数字化通过高效的信息传递弥补了西部地区发展在地理位置上的短板,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在能源和旅游资源上的优势,而中部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制造业相关方面,数字化转型带来“技术性失业”风险更大,最终体现为促进作用相对较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东北地区并没有显著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其数字基础薄弱、产业数字化转型滞后;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促进了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并在西部地区出现了极化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企业生产规模在数字化转型与劳动力需求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在大型企业中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对财务类、销售类和技术类岗位的需求刺激更显著,对生产类岗位并不显著,从系数来看存在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对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的作用,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扩大就业支持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王楚张守凤
关键词:劳动力需求文本挖掘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结构演进动态--基于极化视角的风险评估
2024年
本文旨在评估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结构演进的极化风险,并为其提供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理论部分在基于任务和内生技术进步的设定下,揭示了技术进步方向会偏向于相对充裕要素的机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高校扩招政策等现实背景,这些变化在扩大低、高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同时,也可能在长期加剧工资结构极化的风险。实证部分使用2002—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的城镇数据,详细考察了工资结构的演进动态。工资分解结果显示,在排除了就业结构效应后,2002—2013年的工资结构效应呈现单调递减的变化特征,说明工资分配结构有所改善;2013—2018年的工资结构效应呈现U型变化模式,极化趋势开始显现。进一步使用极化指数方法证实,女性的工资极化程度一般高于男性,教育和合同类型特征的极化程度也较高,这些方面应当是政府在应对极化风险加剧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本文从极化视角重新审视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对于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
田柳
关键词:工资结构极化共同富裕
户籍对城镇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来自江苏省的证据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在城镇迅速聚集。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3.89%、45.4%,两者间的差额主要就由农民工构成。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居住,但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规模大约为...
刘建芳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力供给
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长期演变被引量:5
2023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共同富裕的不断推进,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受到了学术界和管理层的广泛关注。本文使用1988—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考察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长期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8年,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采用三种方法考察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其中,采用明瑟(Mincer)工资方程的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持续上升;运用Shorrocks分解方法发现,受教育程度在工资收入分配中起到的作用不断加强,地区差异带来的影响不断弱化;使用反事实方法在将工资收入差距分解为条件分布(价格效应)和特征分布(组成效应)后发现,价格效应在工资收入差距扩大中起主导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变、工资收入分配变化以及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实吴珊珊邢春冰
关键词:工资收入差距
教育回报率对中国城镇劳动力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使用1989-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探讨教育回报率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数据显示,女性和男性的工资差距呈扩大趋势。使用Heckman两步法估计明瑟教育回报率表明,女性教育回报率高于男性,而且性别间教育回报率差距扩大。机制研究表明,国有部门性别间教育回报率差距小于非国有部门,从而导致国有部门性别工资差距小于非国有部门。性别工资差距扩大主要源自非国有部门,而非国有部门性别工资差距扩大主要源自低学历女性和男性工资差距扩大。此外,女性占比较高的半白领和白领职业性别间教育回报率差距小于女性占比较低的蓝领和白领职业。综上,有关部门需要关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降低非国有部门的性别工资差距,减轻对女性的职业隔离。
刘杰赵锋
关键词:教育回报率性别工资差距
中国城镇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异研究
陈洁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视角下提高京津冀城镇劳动力就业质量对策研究
确保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柱,也是十四五时期的关键目标之一。京津冀三地虽然文化一脉、历史相通,但在经济发展、就业质量、公共服务等方面则存在着明显差异,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劳动...
王春明
关键词:城镇劳动力就业质量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收入极化趋势及其分解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和技术进步不断冲击的背景下,准确测度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极化变得愈发重要。文章借助相对分布方法,主要基于1988~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城镇数据,分析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收入分布的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中等收入劳动力的相对状况。通过将收入分布变化分解为“经济增长效应”与“收入分布形状效应”,文章发现在多数时期内增长效应影响巨大,足以掩盖形状效应。城镇劳动力群体内部的收入极化持续累积,但收入极化的模式在2002年前后发生重要转变,只有1995和2002年可以观察到典型的收入“双极化”模式,而在2013和2018年,部分中等收入劳动力的份额也在增加。分组样本的结果显示,城镇劳动力市场收入双极化模式得到遏制,可能与东部地区的收入极化趋于减弱有关。文章建议继续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保护制度,着力提高就业者的就业质量,积极应对城镇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极化的风险。
田柳周云波沈扬扬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

相关作者

方超
作品数:81被引量:674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人力资本 研究生教育 教育收益率 教育 高校扩招
黄斌
作品数:69被引量:733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人力资本 实证研究 高校扩招 学业成绩 义务教育
李实
作品数:194被引量:8,621H指数:5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 农民工 工资差距
赵忠
作品数:41被引量:59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研究主题:企业 就业 收入不平等 劳动力 充分就业
郭庆松
作品数:96被引量:49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研究主题:失业人口 劳动关系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 博弈 农民工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