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3篇“ 土壤磷库“的相关文章
- 磷肥种类及施磷水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土壤磷库的影响
- 2024年
- 为了探讨石灰性土壤上两种肥效较好的磷肥聚磷酸铵(APP)和磷酸一铵(MAP)在不同施磷水平上对冬小麦苗期生长发育和土壤磷库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P_(2)O_(5)0、30、60、90、120和150 mg·kg^(-1)六个施磷水平,分析了不同施磷水平下两种磷肥间小麦分蘖数、地上部植株干重、植株磷含量以及土壤速效磷和无机磷含量等指标差异。结果表明,施用APP和MAP条件下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施磷量之间均呈线性正相关。在P_(2)O_(5)30~120 mg·kg^(-1)施磷范围,施用APP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均高于施用MAP。土壤Ca_(2)-P含量与施磷水平及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不施磷肥相比,施用APP和MAP均显著增加冬小麦的分蘖数、生物量和磷素吸收量。通过对生物量(y)和施磷水平(x)进行线性加平台的函数拟合分析,最大生物量时APP和MAP的P_(2)O_(5)施用量分别为90.53和97.34 mg·kg^(-1)。施用MAP和APP的冬小麦分蘖数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APP的施用量与冬小麦分蘖数呈线性正相关,在P_(2)O_(5)60 mg·kg^(-1)以上水平下施用APP的冬小麦分蘖数均有高于施用MAP的趋势;两种磷肥下冬小麦的植株磷含量和磷吸收量与施磷水平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施用APP的冬小麦植株磷含量和磷吸收量均高于施用MAP且在P_(2)O_(5)150 mg·kg^(-1)水平下差异显著。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APP和MAP的P_(2)O_(5)最适施用量分别为90.53和97.34 mg·kg^(-1),此时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为30.71和30.27 mg·kg^(-1)。相比于施用MAP,施用APP对冬小麦植株磷含量、磷吸收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提高效果更佳,肥效更好。
- 牛帅帅郭大勇杜鹃周子琪刘海燕刘雪涛沈艺歌杜金磊陈丰李亚娟
- 关键词:磷酸一铵聚磷酸铵冬小麦石灰性土壤土壤磷库
- 云南植烟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土壤磷库组成和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 2024年
- 土壤有机碳(SOC)流失和磷素缺乏是限制云南植烟土壤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为促进碳磷协同管理,本研究采集云南具有SOC梯度的典型植烟土壤耕作层样品,通过对土壤磷库组成(Hedley法)、磷吸附动力学特性及其与SOC的相关性的分析,探讨碳磷库容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SOC主要影响吸附态磷含量,随着SOC的升高,土壤疏松吸附态磷含量下降,紧密吸附态磷和总磷含量升高,但水溶性磷及的稳定态磷与SOC的关系不显著。Elovich模型对所有土壤的磷吸附动力学特性均有良好的描述效果,模型参数α与SOC关系不显著,但β与SOC显著负相关,说明SOC升高对植烟土壤中磷的初始吸附速率影响小,但降低了吸附活化能随土壤颗粒表面覆盖度增加的速率,致使强吸附更易发生。初始吸附速率与吸附态磷含量无显著关系,但随着β的升高,NaHCO3-P降低,NaOH-P和总磷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在植烟土壤中,SOC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对磷的吸附强度,促进了疏松吸附态磷向紧密吸附态磷的转化,减少了土壤磷流失风险,提高了储备磷库含量,有利于磷肥减施增效。
- 宋梦琪魏晓梦胡彬彬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植烟土壤
- 减量施磷对土壤磷库组成及解磷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研究连续减施磷肥对土壤磷组分以及解磷微生物的影响,探究土壤磷素转化规律,为合理施用磷肥,高效利用土壤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在四川省绵阳市龙门镇开展减磷定位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P0(不施磷肥)、P1(减施磷肥1/2,45 kg·hm^(-2))、P2(减施磷肥1/3,60 kg·hm^(-2))、P3(正常施磷肥,90 kg·hm^(-2)),采集0—20 cm土层土样,测定并分析土壤全磷、有效磷、磷活化系数、磷组分以及解磷微生物变化特征。【结果】减施磷肥显著降低了土壤全磷(TP)含量,较2014年相比,连续处理3年后P0、P1处理分别下降了7.2%、0.9%,P2、P3处理分别增加了2.6%、7.3%。连续处理6年后处理间差异进一步扩大,与6年前相比P0、P1处理分别下降了15.2%、5.7%,P2、P3处理分别增加了7.8%、21.6%。有效磷(AP)含量变化趋势与全磷相似,连续处理3年后P0处理有效磷含量下降了18.1%,P1、P2、P3处理分别增加了21.2%、72.2%、132.1%。与6年前相比,连续处理6年后各处理有效磷含量的变幅扩大至-24.6%—201.6%。磷活化系数(PAC)由有效磷及全磷含量决定,其变化趋势总体上与有效磷一致。减施磷肥主要造成了H2O-P、NaHCO_(3)-Pi、NaOH-Pi含量显著减少,对Residual-P没有显著影响,其中NaOH-Pi是导致土壤全磷含量变化的主要磷形态,NaHCO_(3)-Pi是土壤磷素活化过程中最关键的磷组分。不同磷肥处理解磷微生物丰度存在差异。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以及根瘤菌属(Rhizobium)与各形态磷均呈正相关,其中生丝微菌属与NaHCO_(3)-Pi及NaOH-Pi相关性均较高。【结论】减施磷肥显著改变了土壤磷库组成,土壤有效磷及全磷含量变化主要受NaHCO_(3)-Pi以及NaOH-Pi含量变化的影响。连续减施磷肥6年后各处理土壤解磷微生物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生丝�
- 沈开勤刘倩杨国涛陈虹梁成赖鹏李冲王学春胡运高
- 关键词:磷组分解磷微生物磷有效性
- 亚热带森林恢复对土壤磷库组成及有效性的调控机制
- 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土壤P有效性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关键因素。亚热带森林土壤全P(TP)含量低,有效P(AP)含量更低,森林恢复缓解或加剧土壤P...
- 陈金磊
- 关键词:森林植被恢复土壤有效磷
- 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区土壤磷库现状及环境风险分析被引量:6
- 2023年
- 明确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土壤磷(P)库现状,评估土壤磷淋失风险,以期为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合理施磷提供参考。2018年4—5月在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典型种植区域的14个省(市/区)采集油菜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样品247个,测定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和可溶性磷(CaCl2-P)含量,并参考土壤全磷和Olsen-P分级指标,明确我国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土壤磷丰缺现状,建立Olsen-P与CaCl2-P之间的定量关系。还根据Olsen-P分级选取72个样本进行Hedley磷分级测试,分析了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土壤磷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耕层土壤全磷、Olsen-P和CaCl2-P平均含量分别为0.62 g·kg^(-1)、23.2 mg·kg^(-1)和0.49 mg·kg^(-1)。土壤全磷在长江上、中、下游间无明显差异,区域整体48.6%处于丰富状态。土壤Olsen-P缺乏和过量的现象并存,占比分别为23.1%和31.1%,土壤Olsen-P缺乏和过量的区域分别集中在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区域。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土壤磷库以无机磷为主,平均占比达到82.2%。H2O-Pi、NaHCO3-Pi、NaOH-Pi、HCl-Pi、NaHCO3-Po、NaOH-Po和Residual-P磷库平均含量分别为10.8、46.8、115.6、218.6、22.3、104.9和193.8 mg·kg^(-1)。随着土壤Olsen-P水平的增加,NaHCO3-Pi和NaOH-Pi含量明显增加,稳定态磷库(HCl-Pi和Residual-P)含量相对稳定。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耕层土壤Olsen-P和CaCl2-P的关系符合双直线模型,出现突变点时Olsen-P含量为39.9 mg·kg^(-1),对应的CaCl2-P含量为0.6 mg·kg^(-1)。当土壤Olsen-P含量大于39.9 mg·kg^(-1)时,土壤磷素淋失风险增加。整体而言,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域土壤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Olsen-P平均含量达到适宜养分供应水平,且存在13.0%的区域处于磷素高淋失风险状态。土壤磷素主要积累在稳定态磷库中,因此,应重视磷肥�
- 闫金垚郭丽璇王昆昆廖世鹏陆志峰丛日环李小坤任涛鲁剑巍
- 关键词:OLSEN-P
- 长期弃耕降低红壤稻田土壤磷库
- 2022年
- 【目的】施用磷肥会显著提升土壤磷的活性,弃耕不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还会带来环境风险。探讨弃耕后稻田土壤全磷、各磷素组分的变化规律及趋势,为弃耕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红壤稻田弃耕长期定位试验于2007—2014年在湖南桃源进行,弃耕前(1991—2006年)为双季稻定位试验,包括不施肥对照(CK)、施氮钾(NK)和氮磷钾(NPK)化肥3个处理。分析了弃耕前后(2006和2014年)土壤全磷、速效磷(Olsen-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及各个磷组分(Hedley法)含量。【结果】弃耕8年后,土壤全磷较弃耕初期下降了19.3~160.8 mg/kg,Olsen-P下降了0.7~14.1 mg/kg,下降幅度分别为5.4%~23.4%和11.0%~45.4%,其中NPK处理的全磷和Olsen-P分别显著下降了23.4%和45.4%(P<0.05)。Hedley-P分级结果表明,弃耕前、后稻田土壤各磷组分的含量高低均为Residual-P>NaOH-P_(o)>NaOH-P_(i)>Sonic-P_(i)>NaHCO_(3)-P_(o)>HCl-P>Sonic-P_(o)>NaHCO_(3)-P_(i)>Resin-P。除Resin-P和Sonic-P_(o)外,NPK处理土壤的其它磷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CK和NK处理(P<0.05),而NK和CK处理间多数磷组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从磷组分的活性来看,稳定态磷含量(Residual-P)弃耕后基本不变;活性磷(Resin-P、NaHCO_(3)-P_(i)和NaHCO_(3)-P_(o))、中活性磷(NaOH-P_(i)、NaOH-P_(o)、Sonic-P_(i)、Sonic-P_(o))和低活性磷(HCl-P)含量在弃耕后都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活性磷,含量下降了10.0~100.8 mg/kg,贡献了磷下降总量的51.7%~78.6%;其次为活性磷,下降了2.8~29.1 mg/kg,贡献了磷下降总量的14.5%~18.1%。中活性磷含量的下降主要源于无机态磷(NaOH-P_(i)和Sonic-P_(i))的显著降低,而只有NPK处理的有机态磷(NaOH-P_(o)和Sonic-P_(o))下降达到显著水平(P<0.05)。MBP含量较为稳定,维持在15.1~16.7 mg/kg,CK和NK处理的土壤MBP是Olsen-P的3倍左右。弃耕后杂草固持磷量为21.3~48.3 kg/hm^(2),分别能解释CK、NK处理土壤磷库损失的40.6%和54.9%,但仅能�
- 龚梦瑶李巧云陈安磊葛体达陈安磊秦红灵马国辉
- 关键词:红壤稻田弃耕土壤全磷
- 长期施无机磷肥对黄泥土稻田土壤磷库的影响被引量:3
- 2022年
- 本研究选取太湖流域黄泥土长期定位试验田作为研究对象,明确40 a长期施磷对水稻土土壤磷库、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磷(NPK)处理的土壤总磷和有效磷含量高达589.58 mg·kg^(-1)和51.67 mg·kg^(-1),比不施磷(NK)处理显著增加126.61%和216.41%。两处理无机磷均以Fe-P和Ca-P为主,约占无机磷的69.53%~79.86%,有机磷以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磷为主。长期施磷使稻田无机磷含量在3个生育期均极显著增加,增幅为170%以上,其中Al-P和Fe-P的含量及相对占比显著提升,Ca-P含量增加但相对含量明显降低,O-P含量变化较小而相对含量降低。长期施磷处理下有机磷含量仅在分蘖期增幅显著(33%),主要表现为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与分蘖期相比,抽穗期长期施磷处理的Al-P、Fe-P以及高稳定有机磷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Ca-P和中活性有机磷的相对含量上升,而长期不施磷处理表现为Fe-P、O-P以及高稳定有机磷的相对含量下降,Ca-P和中活性有机磷的相对含量上升。Al-P、Fe-P、Ca-P、O-P和中活性有机磷均与有效磷(AP)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Al-P、Fe-P和Ca-P是黄泥土稻田最主要的有效磷源,土壤缺磷时土壤磷酸酶等对有机磷的活化也是重要的有效磷来源之一;长期施用无机磷肥导致稻田土壤无机磷库累积明显,磷流失风险增加,因此应在保证稻麦高产的前提下合理降低磷肥施入量,充分活化利用土壤中固存的难溶态磷来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
- 许琛沈素素何竹王宁周贝贝沈明星施林林薛利红
- 关键词:稻田磷形态磷素有效性
- 太湖流域典型农田土壤磷库演变特征及环境风险预测被引量:15
- 2022年
- 水体磷污染及其产生的富营养化等生态效应已成为流域性突出问题,其主要来源之一为农田磷流失。磷流失主要受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等因素影响,而土壤磷库又具有很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因此,聚焦水体富营养化较为突出的太湖流域,选取典型水旱轮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随机布点法采集农田土壤样本319份,植株样本83株,分析土壤磷库演变规律并预测其环境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2009年前期调查结果相比,该区域土壤全磷与有效磷(Olsen-P)含量均显著提高。根据水稻土Olsen-P的临界意义,该区域93.1%的农田土壤有效磷含量超过10 mg·kg^(–1),土壤基本不缺磷;有效磷高于20 mg·kg^(–1)占总土壤样本的65.2%,说明大部分农田土壤磷库处于盈余状态。进一步基于磷素生物有效性的分级方法(biologically based P,BBP)对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进行分析,发现氯化钙磷(CaCl_(2)-P)、柠檬酸磷(Citrate-P)、酶提取磷(Enzyme-P)以及盐酸磷(HCl-P)与Olse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说明四种形态磷素均为土壤有效磷源。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土壤有效磷与植株地上部分(籽粒+秸秆)以及地下部分(根)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同时基于CaCl_(2)-P与Olsen-P的相关性分析,认为该区域能造成环境风险的土壤有效磷阈值为30 mg·kg^(–1),超过环境阈值,环境污染风险会大大增加。因此,针对该区域土壤磷库较强的空间差异性,建议在区域养分管理以及环境保护过程中重点关注土壤磷的高效利用。
- 汪玉袁佳慧陈浩陈光蕾赵洪猛徐灵颖赵旭王慎强
- 关键词:水稻土全磷
- 放牧和刈割对内蒙古草原土壤磷库和磷转化相关功能菌群的影响
- 草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目前由于不合理的草原管理措施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包括植被多样性丧失和土壤肥力降低。磷(P)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有效性对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
- 张梅
- 关键词:放牧刈割群落组成
- 沿黄淮稻麦轮作区农田土壤磷库现状及减量施磷农学效应初探被引量:7
- 2021年
- 为探究河南省沿黄淮稻麦轮作区土壤供磷能力,寻找适宜的减磷措施,以河南原阳、封丘和信阳3个稻麦轮作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区域采样调查耕层土壤磷库的基础上,开展稻麦季均施磷(WRP,当前常规)、稻季施磷(RP)、麦季施磷(WP)和稻麦季不施磷(NP)4种不同施磷技术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前河南水稻土耕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达15.10 mg/kg,较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05—2009年国家测土配方调查数据分别高出9.40 mg/kg和2.37 mg/kg,增幅分别达165.0%和18.6%。3个试验点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存在明显差别,具体表现为原阳最高,封丘次之,信阳最低,并且水稻季收获期明显高于小麦季,但水稻季收获期RP、WP和RWP 3个磷肥处理间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明显差异。此外,研究还发现,稻麦周年籽粒产量各施磷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特别是RWP与WP处理间无论是单季还是稻麦两季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当前沿黄淮稻麦轮作典型农田土壤磷素已基本满足作物对磷素营养的需求。因此,麦季施磷稻季不施磷可满足稻麦两季作物产量对磷素营养的需求,不仅能够保持产量稳定,还具有节约磷肥资源、降低磷素污染水体风险的潜力。
- 张阳阳张淑利谢迎新康国章陈波马冬云王晨阳郭天财
- 关键词:耕层土壤磷
相关作者
- 陈欣

- 作品数:284被引量:2,151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土壤 黑土 硝酸盐 水肥 有机肥
- 刘建玲

- 作品数:88被引量:1,425H指数:25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磷肥 有机肥 磷 影响因素 土壤养分
- 武志杰

- 作品数:380被引量:3,799H指数:3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 土壤 肥效期 控释肥料
- 王慎强

- 作品数:97被引量:2,033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土壤 秸秆 太湖流域 邻苯二胺 铜
- 沈善敏

- 作品数:78被引量:2,145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养分循环再利用 黑土 磷 作物产量 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