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2篇“ 四川盆地东部“的相关文章
四川盆地东部侏罗系陆相页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025年
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涪页10井在侏罗系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进一步证实了陆相页岩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东岳庙段页岩具有高黏土矿物含量、富介壳夹层和较高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等特殊性,是一种新类型陆相页岩,其优质储层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综合利用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液氮吸附联测、主微量元素分析和纳米CT等多技术手段,深入剖析了东岳庙段陆相页岩储层发育特征,探讨了优质页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最后明确了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东岳庙段陆相页岩具有“多孔缝共生—无机孔为主—大孔大喉”的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发育以黏土矿物晶间孔为主的8种类型孔隙和成岩收缩缝、生烃超压缝等类型微裂缝,无机孔占比为80%~90%,孔隙结构以介孔和宏孔为主,页岩孔喉半径较大,纹层状介壳/粉砂黏土页岩相和纹层状介壳黏土页岩相2种纹层状页岩具有较好的烃源岩品质,为东岳庙段优质储层类型;(2)纹层状介壳黏土页岩相储层具有“高黏土矿物扩孔—高演化生孔—层偶界面成缝—超压保孔缝”的成储机制,沉积环境控制了纵向上页岩垂向非均质性,高黏土矿物含量对增大储集空间有积极作用,半深湖沉积环境保障了优质岩相的发育,纹层沉积构造与页岩形成的层偶界面为应力弱面,易形成微裂缝;(3)较高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发生的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有机质热解和溶蚀作用直接影响了“大孔大喉”的储集空间特征,超压系统、致密介壳隔层为孔缝的保持奠定了保存基础。结论认为,取得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陆相复杂岩相页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认识,丰富了中国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理论,为新类型陆相页岩油气的勘探选区、选层提供了理论指导。
李雄舒逸刘皓天陈绵琨彭伟
关键词:四川盆地东部侏罗系主控因素勘探启示
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热演化史及油气地质意义
2025年
页岩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过程、微观孔隙的形成演化以及油气的富集成藏密切相关,是准确评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揭示成藏富集规律的关键参数。为了准确评价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热演化史、含油气特征及其与海相页岩气的差异,结合研究区典型井地质、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利用BasinMod软件模拟了东岳庙段页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探讨了页岩热演化与油气生成、孔隙演化、成藏富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东岳庙段页岩在侏罗纪中期进入生烃门限,侏罗纪中晚期达到主生油高峰,并存在两个生烃高峰,分别为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中期;(2)第一个生烃高峰期以生油为主,持续时间长且生烃速率较快,第二个生烃高峰期以生成凝析油和湿气为主,持续时间较短且生烃强度较低;(3)东岳庙段页岩的平均累计生油强度为9.5×10^(8)t/km^(2),平均累计生气强度为2.5×10^(8)m^(3)/km^(2);(4)东岳庙段页岩孔隙演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期压实减孔阶段、液态烃滞留堵孔阶段、热裂解有机孔形成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5)压实作用和液态烃滞留堵孔是导致页岩原生孔隙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有机质(主要为固体沥青)与黏土混杂堆积形成的有机黏土复合体是东岳庙段页岩重要的储集空间。结论认为:(1)不同构造部位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影响了页岩油气的生成、排放与滞留,决定了现今页岩油气的含量差异,抬升剥蚀厚度较小且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具有较高的油气滞留量,值得高度关注;(2)成果认识坚定了川东地区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信心,为其他类似地质情况的探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包汉勇张莉舒逸杨锐余慧
关键词:四川盆地生烃能力热演化史页岩油气地质意义
四川盆地东部下寒武统有效烃源岩与有利油气聚集区预测
2024年
为了评价四川盆地东部震旦系—下寒武统天然气勘探前景,在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分析基础上,利用实测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测井和二维地震数据,预测了下寒武统有效烃源岩;综合分析中三叠世末震旦系顶面古构造和下寒武统生烃中心分布,预测了有利油气聚集区。研究结果表明: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强烈的沉积--构造分异导致在中上扬子地区形成台内断陷/裂陷槽、台内凹陷和台内凸起;四川盆地东部主要位于台内凸起,有效烃源岩厚度为50~150 m;习水—南川—石柱一带厚度小于30 m,有效烃源岩发育较差;平面上围绕四川盆地东部发育4个由裂陷槽和台内凹陷控制的烃源岩厚度中心及其对应的生烃中心,能够为震旦系—下寒武统提供充足的油气;四川盆地东部天然气勘探前景较好,川中古隆起及其围斜区是有利油气聚集区。
孙自明孙自明卞昌蓉孙玮刘光祥
关键词:有效烃源岩勘探前景下寒武统震旦系四川盆地东部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寒武统高台组沉积相及有利区预测
2024年
【目的】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龙王庙组的突破,揭示了四川盆地深层油气资源的巨大勘探潜力。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高台组研究和勘探程度总体较低,开展高台组层序地层、沉积相特征及分布等基础地质研究可以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综合利用钻井、测井、露头剖面、岩心和地震等资料,对川东地区寒武系高台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开展综合研究。【结果】高台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3),6个四级层序(SSQ1~SSQ6),高台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沉积环境,自西向东依次发育混积潮坪、潮坪、潟湖、台内滩等四种沉积亚相;高台组发育粉晶白云岩储集层,厚度较薄,储集层的非均质性较强,总体上呈“中—低孔低渗”的特征。【结论】受后期构造活动和热液影响,研究区有利储层位于背斜展布区域,川东西部的潮坪亚相(云坪微相)为有利的勘探区带。
王纪煊胡忠贵李世临胡九珍黄宇飞王文静曹彭悦
关键词:四川盆地东部层序地层
四川盆地东部须家河组物源—沉积格局与古地理演化被引量:4
2024年
四川盆地东部须家河组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但该时期区域内盆山耦合关系制约下物源—沉积格局的时空配置缺乏宏观认识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与开发。在钻井和野外露头观察及二维地震测线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古水流、重矿物组合、稀土元素及碎屑锆石特征,系统开展了川东地区须家河组物源体系研究,阐明沉积体系的时空配置与盆山耦合关系,建立了周缘构造活动控制下的古地理演化过程。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共划分出北部米仓—大巴山构造带、东部江南—雪峰构造带、南部黔中古陆3个物源体系。主要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各时期均有发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须三段中部地区,须五段迁移至西部。晚三叠世,扬子与华北板块俯冲发生碰撞造山运动,同时与华夏地块持续作用,使盆地北部米仓—大巴山构造带隆升且供源逐渐增强,江南—雪峰构造带持续供源。须三期米仓—大巴山构造带逐渐开始活动但供源较为局限,江南—雪峰造山带已广泛隆升接受剥蚀,沉积中心位于中部大竹和邻水等地。须四期—须五期构造作用加剧使得周缘物源区发生强烈隆升,盆内为多物源沉积,沉积中心较须三期向西迁移至广安和合川一带。须六期扬子地块持续向北俯冲,使米仓—大巴山构造带保持抬升并出露基底遭受剥蚀,砂体逐渐填平补齐,沉积中心相较于须四期—须五期继续向西迁移至潼南地区。重建川东地区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周缘构造带控制下的古地理演化对于该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菲刘磊刘磊黎李邱玉超徐胜林徐胜林王志伟李丹张蕊
关键词:物源体系碎屑锆石古地理演化须家河组四川盆地东部
四川盆地东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评价
2024年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含油气系统已获探明储量超过1.3×10^(13)m^(3),但川东地区经历30年勘探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厘清川东地区筇竹寺组烃源岩生烃条件,对新近钻井楼探1井、五探1井、马深1井、焦石1井和城口剖面等开展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马深1井筇竹寺组厚度为358 m,底部黑色泥岩厚度约130 m;向北至盆地外缘杨坝剖面筇竹寺组厚度增加,总厚约400 m,但下部泥岩,总有机碳含量(质量分数)TOC>0.5%,厚度减小到50 m;川东地区筇竹寺组厚度110~150 m,下部黑色泥岩厚度约60 m。川北马深1井—福成地区筇竹寺组平均TOC含量为3.39%~3.44%;川东楼探1井—城口地区平均TOC含量相对较小,为0.52%~2.58%。盆地周缘筇竹寺组剖面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_(o))在2.22%~2.53%,盆地内钻井R_(o)在2.57%~3.10%;受古埋深影响,热演化程度由盆地外向盆地内呈增加趋势。进一步结合黑色泥岩产烃率、原始有机碳恢复系数等相关参数,计算得到川东地区生气强度由盆地内向东北方向呈现增加趋势,鹰探1井—楼探1井区生气强度在(10~20)×10^(8)m^(3)/km^(2);生气强度最大地区为城口区域,其生气强度达60×10^(8)m^(3)/km^(2)。结合典型钻井埋深沉降热史模拟表明,筇竹寺组烃源岩于志留纪(430 Ma)开始大量生烃,到三叠纪(250 Ma)进入生气阶段。综合研究表明,川东地区巴中—南江与城口地区两个生烃中心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含油气系统最有利生烃富集带。
王恒张航马华灵焦堃叶玥豪张洁伟曾令平蒋前前苗如霖夏国栋邓宾
关键词:烃源岩评价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
2024年
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并分析了1981—2021年研究区腋芽萌发期气象影响因素及气象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是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气象适宜度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再生稻腋芽萌发期的气象影响。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均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则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与空气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导致致害高温(日平均气温≥32℃)积温和致害低湿(日平均相对湿度≤65%)日数明显增加,这是再生稻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诱因。
罗孳孳方立魁武强韩旭李月臣朱玉涵陈欢张悦阳园燕
关键词:再生稻腋芽结构方程模型
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放射虫组合及其烃源意义
2024年
四川盆地东部(川东)红星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但对于该套硅泥质烃源岩的形成机理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除了岩石矿物组成、地球化学成分、宏体化石组合等特征之外,以放射虫为代表的微体化石对于辨别硅质泥页岩沉积的成因也具有重要意义。放射虫是显生宙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环境,而其丰度是古海洋生产力的良好指标。利用酸蚀法分离出放射虫化石,从而鉴别化石的形态组合特征并结合薄片镜下统计,分析了放射虫丰度与总有机碳(TOC)含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川东红星地区HY3井吴家坪组吴二段中发育大量放射虫化石,经鉴定为泡沫虫目和内射球虫目分子,属于典型的浅水放射虫组合(Se组合)。镜下统计表明吴二段放射虫丰度与TOC含量呈现较好的相关性。通过放射虫组合特征,结合吴家坪组沉积序列和古地理背景,推断吴二段烃源岩形成于水深小于60 m的较浅水环境。吴二段有机质富集可能受到初级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陆源碎屑输入、上升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高古生产力是吴二段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之一。
易雨昊包汉勇朱红涛陆亚秋孟志勇李凯陈发垚
关键词:古生产力
四川盆地东部上石炭统黄龙组规模储层形成主控因素与发育模式被引量:3
2024年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东地区)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石炭系储层是控制气藏发育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评价川东地区黄龙组储层,拓展勘探新领域,寻找接替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大量钻井、岩心、露头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黄龙组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发育模式,并预测规模储层的展布。研究结果表明:(1)黄龙组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溶洞和裂缝,颗粒滩为有利储集体,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质量好;(2)储层发育主要受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和开江古隆起、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古隆起控制颗粒滩分布和准同生期成岩作用,是规模成储的基础,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层间岩溶和风化壳岩溶作用的叠加是形成规模储层的关键,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产生大量构造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滤性和规模性;(3)一定厚度和较大面积的Ⅰ—Ⅲ类储层可形成规模储层区,对5个规模储层发育区进行了评价,已发现气藏主要分布在这5个区域的背斜构造部位。结论认为,川东地区石炭系仍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向斜区发育大面积的规模储层,是下一步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
杨威李德江李德江魏国齐董才源刘满仓
关键词:主控因素天然气勘探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孤立浅滩的发现及天然气勘探潜力被引量:4
2024年
中二叠统茅口组长期以来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茅口组天然气勘探开发先后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岩溶缝洞型石灰岩储层和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滩相白云化储层为主要目的层系。为了寻找并落实茅口组下一个天然气勘探方向,在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在重新梳理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茅口组沉积、储层及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该区孤峰段硅质岩下茅二下亚段孤立浅滩的存在,最后明确了茅口组天然气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在茅口组孤峰段事件性硅质岩沉积之前,宣汉—万州地区茅二下亚段发育碳酸盐岩孤立浅滩,面积可达6500 km^(2);(2)在宣汉—万州地区茅二下亚段发现了滩相基质孔储层,其中发育于茅二下亚段底部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厚3~12 m,发育于茅二下亚段中上部的孔隙型石灰岩储层厚5~18 m;(3)川东地区茅口组滩相储层成藏条件优越,其中烃源岩主要为下伏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厚层页岩,且与烃源岩沟通的断裂发育,区域盖层主要为孤峰段硅质岩及吴家坪组海相泥岩、页岩,保存条件良好。结论认为,川东地区茅口组孤立浅滩的发现和良好的成藏组合条件,将进一步加快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进程,茅口组大面积分布的高能浅滩有望成为下一个天然气勘探开发重要领域。
易海永张本健谷明峰马华灵张玺华陈骁谢忱高兆龙山述娇朱可丹郝毅
关键词:二叠系茅口组储层特征

相关作者

张雄
作品数:18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东部 海相 钾盐 钾盐成矿 嘉陵江组
朱正杰
作品数:81被引量:202H指数:8
供职机构: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黑色岩系 下寒武统黑色岩系 沉积物 四川盆地东部 海相
郑荣才
作品数:405被引量:6,082H指数:47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沉积相 成岩作用 须家河组 储层特征
文华国
作品数:265被引量:2,004H指数:25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研究主题:准噶尔盆地 阜东斜坡 白云岩 头屯河组 风城
赵艳军
作品数:83被引量:43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卤水 流体包裹体 石盐 钾 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