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篇“ 唾液腺癌“的相关文章
基于SEER数据库研究预防性颈部淋巴结选择性清扫术对cN0期唾液腺患者预后的影响
叶庭波
口腔小唾液腺的^(18)F-FDG PET/CT表现
2023年
目的探讨口腔小唾液腺的PET/CT表现以提高诊断能力。方法收集30例口腔小唾液腺患者术前^(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样囊性最常见,最好发部位为腭部。CT平扫探测到原发灶9例,病灶同周围正常组织有明确边界者5例。PET/CT能显示所有原发病灶大小、范围、周围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结论PET/CT能清晰显示原发灶的发生部位、大小、累及范围和转移情况,为口腔小唾液腺的术前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蔺楠任超周鑫张桂文哲崔瑞雪
43例小唾液腺在多形性瘤中的影像学表现
2023年
目的:总结小唾液腺在多形性瘤中的CT和MRI特征,分析其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小唾液腺在多形性瘤中患者43例,分析CT和MRI表现,并将其与病理分型相关联。采用SPSS 25.0软件包中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Ⅰ/Ⅱ型和Ⅲ型之间肿瘤形态、边界、内部结构、骨质侵犯和颈淋巴结转移等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83.7%(36/43)的肿瘤边缘呈分叶状;81.4%(35/43)内部出现囊变或坏死,呈现不均匀强化;37.2%(16/43)可见粗钙化或混合钙化灶;25.6%(11/43)出现邻近骨质压迫性吸收。75%(12/16)的Ⅰ/Ⅱ型肿瘤形态规则(圆形或卵圆形),77.8%(21/27)的Ⅲ型肿瘤形态不规则。93.8%(15/16)的Ⅰ/Ⅱ型肿瘤边界清楚,66.7%(18/27)的Ⅲ型肿瘤边界模糊。59.3%(16/27)的Ⅲ型肿瘤出现溶骨性骨质吸收。Ⅰ/Ⅱ型肿瘤平均最大径显著小于Ⅲ型(P<0.05)。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显示,肿瘤形态、边界、溶骨性骨质吸收3种影像特征与病理分型相关(P<0.001)。结论:大部分小唾液腺在多形性瘤中的CT和MRI表现以边缘分叶状,不均匀强化为共同特征。Ⅰ/Ⅱ型肿瘤形态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罕见溶骨性骨质破坏;Ⅲ型肿瘤多数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且易出现溶骨性骨质破坏。将形态、边界和溶骨3种特征相结合,更有助于鉴别Ⅰ/Ⅱ型和Ⅲ型肿瘤。
朱文静余强陶晓峰王韶颖田涛张春叶
关键词:小唾液腺CTMRI
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组学治疗前预测唾液腺颈部淋巴结转移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在预测唾液腺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68例唾液腺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训练组(40例)、验证组(14例)和测试组(14例)。从PET图像中半自动勾画肿瘤原发病灶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特征筛选和降维,构建人工神经网络(ANN)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对模型预测性能进行评价,采用Delong检验对各模型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基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AUC为0.88(95%CI:0.78~0.95),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92.3%,准确度为88.2%。结合PET/CT报告的淋巴结状态(cN)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的AUC为0.97(95%CI:0.89~0.99),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7.1%。Delong检验显示联合模型与cN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5),影像组学模型与c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原发肿瘤18 F-FDG PET/CT影像组学与PET/CT报告的淋巴结状态相结合,构建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唾液腺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
延涵钟奕伟王凌霄伍文杰张杰张建国黄明伟
关键词:唾液腺肿瘤PET/CT淋巴结转移
唾液腺患者生存预测系统、方法及终端
本发明的大唾液腺患者生存预测系统、方法及终端,本发明通过收集大量收集患者的信息资料信息,通过比例风险回归和套索算法筛选合适预测因子,并通过构建比例风险模型绘制列线图;本发明筛选的预测因子是临床常见的信息,具有易于收集、...
郭陟永张陈平刘剑楠韩婧王梓霖刘一戈
文献传递
唾液腺分子病理诊断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近年来唾液腺的分子检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遗传学改变被发现。这些遗传学改变对唾液腺的病理诊断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也对唾液腺的命名、分类及新类型肿瘤的发现产生着影响。本文对近年来发现的唾液腺中重要遗传学改变及部分肿瘤中相应蛋白的表达变化进行介绍,这些变化在相关肿瘤的病理诊断、预后评估、靶向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夏荣辉李江
关键词:唾液腺癌融合基因突变
唾液腺靶向治疗的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唾液腺(SGC)是头颈部恶性肿瘤,异质性高,组织病理类型多样,使其成为复杂的头颈病疾病之一。复发和远处转移是肿瘤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针对SGC患者的靶向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不同组织学类型存在特异性融合基因或广泛的基因突变,寻找适当的靶点是唾液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就SGC组织学亚型中粘液表皮样样囊性、涎分泌泡细胞、多形性瘤恶变、唾液腺导管、未分类、恶性混合瘤的靶向治疗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阮泓寅孙斌
关键词:唾液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融合基因
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3例接受外放疗或手术联合外放疗后头颈部唾液腺复发患者,按照头颈部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方案(每天1次,每次1.8~2.0 Gy,每周照射5 d)计算本组患者既往累积放射治疗剂量:7例患者50 Gy以下,26例患者50~60 Gy,4例患者60~70 Gy,6例患者80 Gy以上(80~120 Gy)。患者末次外放疗至局部复发时间间隔为4~204个月,中位时间间隔为48个月。43例患者中,25例单纯行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18例行手术切除后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近距离治疗的处方剂量为100~140 Gy。术后随访观察,统计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评价毒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2.5~149.0个月),其中,样囊性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2.5~112.0个月),黏液表皮样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5~149个月)。1、3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6.5%、48.8%和42.7%,生存率分别为88.0%、56.7%和45.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3%、45.4%和38.1%。单纯粒子近距离治疗组与手术切除后粒子近距离治疗组在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放疗反应Ⅰ/Ⅱ级2例,Ⅲ级及以上3例;晚期放疗反应Ⅰ/Ⅱ级8例,Ⅲ级及以上3例;Ⅲ级及以上放疗反应发生率为7%。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为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在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前提下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于焕斌伍文杰吕晓鸣石妍郑磊张建国
关键词:涎腺肿瘤近距离放疗
放射性^125 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不能手术唾液腺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初步评价放射性125 I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不能手术唾液腺患者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至2017年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的不能手术唾液腺患者23例,行单纯125 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应用QLQ-C30(V3.0)及QLQ-H&N35中文版生存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并分析疾病及治疗相关因素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23例患者治疗后1年及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与67%,其治疗前及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平均分为201.48分和199.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体生存质量评分及各项功能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疾病及治疗相关因素中,肿瘤发生部位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F=9.127,P<0.05),其余因素的影响规律尚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结论125 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能较好的保存不能手术唾液腺患者的头颈部功能和生存质量。
刘政文石妍刘树铭汪海波武阳丰张建国
关键词:放射性粒子唾液腺癌
唾液腺的诊治进展被引量:6
2015年
唾液腺占全身肿瘤的比例很小,但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非常多见。唾液腺恶性程度不同,高度恶性的唾液腺在腮占18%,颌下占26%,舌下占95%;腭部小唾液腺良性、恶性各占50%。
马大权高岩
关键词:唾液腺癌恶性程度全身肿瘤外科临床小唾液腺颌下腺

相关作者

张建国
作品数:227被引量:509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植入治疗 恶性肿瘤 近距离放疗 头颈部
张杰
作品数:296被引量:627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植入治疗 恶性肿瘤 口腔癌 口腔颌面部
石妍
作品数:40被引量:101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研究主题:恶性肿瘤 放射性粒子 源性 近距离放疗 组织间植入治疗
刘树铭
作品数:64被引量:147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研究主题:放射性粒子 组织间植入治疗 恶性肿瘤 腮腺癌 粒子植入治疗
黄明伟
作品数:86被引量:200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研究主题:放射性粒子 恶性肿瘤 组织间植入治疗 近距离放疗 近距离放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