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54篇“ 唯物主义哲学“的相关文章
- 好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 2024年
- “如何过上好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界讨论的相当重要而根本的问题,但好生活的哲学根据至今尚无定论。或是认为“生活是否美好”是个人主观感受,而不是哲学的普遍性问题;不然就是片面地以为只要拥有财富就等于拥有好生活,所以只谈生产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至于好生活和好生态的问题则被有意地遮蔽了,继而被忽视不顾。要解决好生活的问题,首先要为好生活提供可靠的哲学根据,马克思一改以往把好生活奠基于主观价值判断立场,实现好生活价值评价的现实转向,确认好生活寓于好生产之中,为真正实现好生活奠定坚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的这一运思过程为当今社会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平等共享美好生活,提供了相应的答案。
- 王泉月
- 关键词:哲学根据
-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超越意蕴
- 2024年
- 传统西方哲学受本体论形式的哲学观的束缚,陷入了只是“解释世界”而无法“改变世界”的困境之中。针对传统西方哲学的这一根本维度缺失,马克思对之进行了逐步深入的“形而上学批判”,克服了哲学家们将“哲学王国”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的“柏拉图主义幻象”,打开了从抽象的理论王国走向现实世界的通道。基于此,马克思在历史观层面清除了旧哲学的唯心史观迷误,破解了困扰西方哲学家们特别是德国哲学家们的“历史之谜”。作为这场重大哲学革命的思想成果,马克思创建了一门旨在“改变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相对于耽于理论玄思的旧哲学,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呈现出十分深刻的超越意蕴:立足于哲学高度把握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逻辑、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唯物主义地揭示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将哲学有机嵌入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革命实践中,辩证地建构了“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统一关系;基于世界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维度,将哲学全新定义为“改变世界”的实践智慧。
- 赵长太聂海杰
- 关键词:新唯物主义柏拉图主义唯物史观
- 洛克的“经验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吗?——基于《人类理解论》的辨正及其意义
- 2024年
- 按照传统的解释,经验论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而洛克则被视为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完成者”。基于《人类理解论》文本内容展开的梳理表明,在洛克的经验论体系中,“观念”处于核心地位,是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所有方面的探讨和论证都围绕它展开。由被动的无观念状态到简单观念的酝酿、确立,再由简单观念的蓬勃展开推进到复杂观念的多种形态和“万千气象”,最后形成严整而科学的知识体系,洛克为我们建构起一幅完整的观念论框架。这里有关于作为“经验”基础的外在事物的考量,即意味着包含唯物主义的因素或成分,但对这一点的关注不是洛克哲学的意旨所在,所以将其视为唯物主义哲学并不准确和到位。突破藩篱、“开放”洛克的经验论体系,突出“观念”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不仅有助于还原一部哲学名著的原初的思维逻辑和一个哲学家真实的思想状态,而且对于重新把握近代以来受其影响的西方哲学史的演变进程,特别是马克思“新哲学”体系的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 聂锦芳
- 关键词:洛克经验论哲学史
-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研究
- 本书基于“新唯物主义”的视角多维度地呈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通过深耕马克思哲学文本,对一系列关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基本问题作了深入研究: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问题意识、论域、主题和变革逻辑。基于对这些...
- 聂海杰作
- 科学认识历史大变局及其转化趋势——论列宁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哲学原则被引量:1
- 2023年
-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是由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时代任务规定的,以唯物史观为科学指南,把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寻求能动的革命主体,构成了列宁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动力。通过透视《资本论》逻辑结构与改造“概念辩证法以及它的唯物主义根源”,列宁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以科学的历史观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总体性矛盾及其向对立面的转化,为十月革命的胜利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与思想动员。无产阶级革命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改变20世纪历史大变局的决定性力量,正是在不断打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统一性的历史趋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 户晓坤
- 关键词:无产阶级
- 从历史观的探索到唯物主义哲学的革命——《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理论变革逻辑及其发展进路
- 2023年
- 费尔巴哈在其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中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国家看作人与人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相互补充的产物,仍然停留在唯心史观的领地之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国家观的过程中通过“有差别的活动”这一命题而把国家看作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与活动中相互补足的关系,首次提出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史观的命题,发现了形式和物质两个不同层次的国家及其两者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这一命题不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而是在改造费尔巴哈国家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哲学原则。马克思随后通过对市民社会之物质生产劳动的深入研究,把实践活动作为能动的原则从社会历史领域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第一次建立了一种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 刘海江
- 关键词:哲学革命
-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必然
- 2022年
- 通过对马克思建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时代背景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建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处于19世纪大转型时期,这时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在这个时期,新的时代问题形成并凸显,人的生存状况、精神状况和价值选择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哲学瓦解后,哲学纷纷问诊新的时代,并试图解答时代新问题,但只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与新的时代需要相吻合。只有明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才能把握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关怀人类的生存状况、关怀人类的精神困境、关怀人类的价值选择的建构目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并有助于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研究。
- 陈永盛
- 关键词:历史必然
-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研究
- 本书是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研究。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是对时代问题的哲学解答。为人类寻找解放道路,为人类走出困境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建构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追问哲学的本质使命所在。正是源于这种对哲学的新理解...
- 陈永盛作
- 马克思建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哲学背景分析
- 2021年
- 明晰马克思建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哲学背景,是研究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重要前提。只有明晰了马克思建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哲学背景才能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与传统哲学根本区别的核心要义,以及把握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实现哲学革命的真精神,并有助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研究。马克思建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哲学背景可概述为:首先,传统哲学完成,黑格尔哲学是传统哲学理性主义精神的集大成;其次,传统哲学脱离现实达到了极致,形成致命的自我危机;最后,传统哲学在内外因的推动下走向瓦解,此后,哲学研究拒斥形而上学,转向生活世界。
- 陈永盛
- 关键词:传统哲学哲学背景
- 再谈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三大批判
- 2020年
- 批判性是贯穿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显著特征,并由此形成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三大批判。通过哲学批判,马克思终结了传统哲学,完成了哲学革命;通过政治批判,马克思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开启了共产主义革命;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揭秘了资本逻辑的统治,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是有机联结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有机整体。
- 陈永盛
- 关键词:哲学批判政治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关作者
- 王雨辰

- 作品数:294被引量:1,404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 研究主题:西方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思想
- 王金福

- 作品数:117被引量:378H指数:9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解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 张岱年

- 作品数:110被引量:856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
- 研究主题:中国哲学史 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 张岱年先生 中国古代哲学
- 王南湜

- 作品数:229被引量:1,346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哲学院
- 研究主题: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法 黑格尔主义 马克思哲学
- 唐家柱

- 作品数:19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空军雷达学院
- 研究主题:认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 利用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