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39 篇“ 吸氮量 “的相关文章
氮 素运筹对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吸 氮 量 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传统施氮 、优化施氮 等不同施肥模式对青贮玉米干物质积累、SPAD值、土壤硝态氮 以及地上部氮 素吸 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将肥料全部基施(235 kg N/hm^(2))的传统施氮 方式在青贮玉米六叶期前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 、SPAD值、0~3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 含量 显著高于优化施肥处理,但随时间的推移土壤硝态氮 含量 迅速降低,后期不能满足作物氮 素需求导致青贮玉米地上部吸 氮 量 及收获时干物质积累量 均明显低于优化施肥处理;(2)调整施肥结构,将部分氮 肥追施能够在减少氮 肥投入25%~50%的基础上维持产量 稳定,同时0~90 cm土壤硝态氮 含量 下降了35.36%~51.48%;(3)优化施氮 量 为156~180 kg/hm^(2)(基肥+追肥)时,比传统施氮 模式平均增产3.37 t/hm^(2);(4)每生产1000 kg青贮玉米干物质,地上部吸 氮 量 为7.78~10.15 kg。综上所述,采用优化施氮 模式能够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即在保持青贮玉米高产、稳产的同时降低了氮 素损失和环境风险,试验结果对指导青贮玉米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赵世翔 魏邦泰 红梅 赵巴音那木拉 李斐关键词:青贮玉米 干物质 SPAD 吸氮量 肥力梯度红壤上不同形态氮 库对玉米吸 氮 量 的贡献 被引量:3 2023年 不同形态的土壤氮 素是作物吸 收氮 素的主要来源,而土壤肥力不仅影响氮 素的含量 ,也影响氮 素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作物对氮 素的吸 收利用。明确不同肥力红壤中各形态氮 素的变化及其对作物吸 氮 量 的贡献,可为阐明氮 素循环机制和沃土培肥提供理论依据。2019年5月在湖南祁阳红壤实验站选取低肥力、中肥力和高肥力红壤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不施氮 (N0)和常规施氮 (N1)两个处理。分析了2020年玉米(该试验的第三季作物)种植前和收获后土壤矿质氮 (MN)、固定态铵(FN)、微生物生物量 氮 (MBN)和可溶性有机氮 (SON)含量 的变化及其与玉米地上部吸 氮 量 的关系,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了各形态氮 库与吸 氮 量 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N0条件下高肥力土壤的籽粒产量 约为中肥力土壤的4.6倍,但在N1条件下,高肥力土壤的玉米产量 和生物量 与中肥力土壤无显著差异,但其吸 氮 量 显著高于中肥力土壤。与种植前相比,N0条件下,收获后中肥力土壤FN含量 显著提高了63%,低肥力和高肥力土壤分别增加了47%和11%。与其相反,土壤MN、MBN和SON含量 均有所降低。土壤MN含量 降低了0.4~4 mg·kg^(-1);MBN降低了18%~44%且土壤肥力间无显著差异;SON减少了55%~84%。N1条件下,土壤MN含量 降低了约22~38 mg·kg^(-1);MBN降低了32%~72%;而SON的减少量 在高肥力土壤中可达99 mg·kg^(-1),分别为中肥力土壤和低肥力土壤的2.0倍和9.3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吸 氮 量 与MBN、SON和NH_(4)^(+)-N减少量 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进一步表明,SON和NH_(4)^(+)-N直接影响吸 氮 量 ,MBN通过影响SON和MN间接影响玉米地上部吸 氮 量 。总体而言,SON和MBN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对氮 素的吸 收利用,是土壤中重要的氮 素存在形态,应进一步加强对其形态转化的机制研究,可促进红壤培肥和氮 素高效利用。 邹洪琴 李德近 任科宇 王伯仁 蔡泽江 徐明岗 段英华关键词:红壤 土壤肥力 可溶性有机氮 吸氮量 控制排水条件下施氮 水平对棉花生长、吸 氮 量 和产量 的影响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究控制排水条件下不同施氮 水平对棉花生长、吸 氮 量 和产量 的影响,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稳产、增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晶华棉112”为供试作物,设置2种控制排水模式(控制排水和非控制排水,分别记为KS和FKS)和5个施氮 水平(0、90、180、270、360 kg/hm^(2),分别记为N0、N1、N2、N3、N4),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不同处理下的棉花关键生育期叶片SPAD、盛花期株高和成熟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 、吸 氮 量 ,籽棉产量 及其构成因子。【结果】与FKS排水模式下相比,KS排水模式下减氮 处理(N1、N2和N3)的棉花蕾期—吐絮期叶片SPAD、盛花期株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 、吸 氮 量 、单株铃数、单铃质量 及衣分显著增加,进而促进了籽棉产量 提升。与农民习惯施氮 水平(N4)相比,FKS排水模式下的N1、N2、N3处理的籽棉产量 显著下降,而KS排水模式下仅有N1处理和N2处理的籽棉产量 显著下降。KSN3处理下的籽棉产量 与KSN4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但蕾花铃的干物质量 及吸 氮 量 占总干物质量 及总吸 氮 量 的比例显著提高。【结论】控制排水条件下减氮 25%有利于维持棉花生长,并促进干物质量 积累和氮 素吸 收,有利于干物质量 与氮 素向棉花生殖器官的分配,从而获得较高的籽棉产量 。 吴倩 吴启侠 邓超 刘凯文 漆栋良 朱建强关键词:控制排水 施氮 水氮耦合 施氮 和种植模式对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体系中作物产量 、吸 氮 量 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2023年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 水平和种植模式对玉米/紫花苜蓿间作体系中玉米和紫花苜蓿产量 、吸 氮 量 和根系形态的影响。设置了2个施氮 水平(N_(0)、N_(1))和4种种植模式(MM、MA、IMA46、IMA26)。结果表明,施氮 能显著增加玉米和紫花苜蓿的产量 和吸 氮 量 。在不施氮 肥(N_(0))条件下,与玉米单作(MM)相比,IMA46处理和IMA26处理可以使玉米产量 、吸 氮 量 、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增加72.9%、138.6%、37.0%、34.7%、43.0%和41.1%、73.5%、18.7%、8.8%、18.4%;在施氮 肥(N_(1))条件下,与玉米单作(MM)相比,IMA46处理和IMA26处理可以使玉米产量 、吸 氮 量 、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增加21.9%、56.7%、41.0%、21.7%、30.4%和6.8%、21.2%、25.5%、12.2%、14.6%。无论施氮 与否,与紫花苜蓿单作(MA)相比,间作体系紫花苜蓿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综上所述,IMA46模式在作物产量 产值、氮 素吸 收以及根系构型方面均优于其他模式,可以在白浆土种植区域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邵泽强 刘书奇 勾千冬 依德萍 陆文龙关键词:吸氮量 根系形态 中国玉米百千克籽粒地上部吸 氮 量 的空间差异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定量 中国不同农业生态区和不同产量 水平条件下的玉米百千克籽粒地上部吸 氮 量 (N_(100)),分析气候、土壤、品种和施肥因素对玉米N_(100)的影响,为确定合理施氮 量 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中国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和东南6大农作区,搜集1980—2022年发表的34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产量 水平条件下的玉米N_(100),并分析采用统一和区域化的N_(100)计算出的理论施氮 量 差异,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模型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分析气候、土壤和施肥因素对玉米N_(100)的影响,揭示导致中国玉米N_(100)空间差异的原因。【结果】优化处理条件下,中国春玉米N_(100)显著低于夏玉米,分别为2.21和2.46;不同农业生态区玉米N_(100)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2.19(东北春玉米)、2.12(西北春玉米)、2.54(西北夏玉米)、2.45(华北夏玉米)、2.77(长江中下游春玉米)、2.38(长江中下游夏玉米)和2.39(西南玉米区)。依据本研究全国玉米平均N_(100)(2.34)计算的理论施氮 量 与采用区域化的N_(100)计算得到的理论施氮 量 相差-22—31 kg N·hm^(-2)。地上部吸 氮 量 、产量 、年均气温是影响玉米N_(100)的最重要因素;N_(100)随产量 增加呈显著二次曲线降低的趋势(P<0.01),籽粒产量 可以很好地预测N_(100);品种显著影响玉米N_(100),中国常见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登海605的N_(100)分别为2.42、2.12和2.39,新品种玉米N_(100)显著低于老品种。施用氮 肥显著增加了玉米N_(100),且在施氮 量 200—300 kg N·hm^(-2)时,施氮 肥引起的N_(100)增加效应最大。单施缓控释肥、深施氮 肥、减少氮 肥基施比例以及增加施氮 次数均显著增加了玉米N_(100)。【结论】在利用N_(100)进行合理施氮 量 计算时,需要考虑不同农业生态区N_(100)的显� 王丹丹 陈焕轩 张翀 巨晓棠关键词:玉米 农业生态区 120t LF精炼过程钢水吸 氮 量 控制 2023年 为了实现低氮 钢种的稳定生产,基于氮 溶解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在结合某厂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LF精炼过程中电弧特性、渣层厚度、埋弧程度、吹氩流量 以及原辅料含氮 质量 分数对钢水增氮 的影响。通过采取回收连铸热态铸余钢渣、合理选择加热过程电极档位;精确控制氩气流量 、减少钢水裸露;严格控制原辅料中氮 质量 分数、使用优质增碳剂替代普通增碳剂、优选转炉入炉废钢等措施,钢水增氮 质量 分数分别从优化前的0.00144%、0.00115%、0.00135%降低至0.00052%、0.00049%、0.00011%,精炼过程钢水总增氮 质量 分数由优化前0.00394%降低到0.00112%,LF终点氮 质量 分数可控制在0.00450%以内。 邓南阳 孙波 解养国 王勇 孙涛 刘前芝关键词:LF精炼 增氮 热力学 生物炭施用对土壤氮 素及玉米植株吸 氮 量 的影响 2022年 生物炭对土壤物理与化学性质具有显著的改变效应。氮 素是玉米生长的关键元素,在农业生产中持续使用含氮 高的肥料易造成土壤板结和环境危害,因此减少氮 肥施用量 刻不容缓。生物炭对土壤中氮 素含量 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但现阶段其原理还不清楚。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玉米秸秆制成的生物炭为试验原料,研究了同一类型作物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处理效果。通过盆景仿真试验,获得了一组适合玉米幼龄期的最佳生物炭施用量 ;通过田间试验,获得了不同浓度的生物炭处理对土壤氮 素含量 及玉米吸 氮 量 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生物炭处理为90 g/kg时,对提高土壤酶活性、玉米干物质量 、玉米植株氮 素吸 收量 等方面效果最显著。 王娟 孙旭光 张君关键词:生物炭 土壤酶活性 氮素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多光谱卫星模拟数据的马铃薯植株吸 氮 量 估测 氮 素是马铃薯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 元素之一,对马铃薯的产量 及品质有着较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在增加,而马铃薯也成为了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适量 的肥料施用可以促进马铃薯的产量 ... 李渊关键词:模拟数据 光谱指数 缓/控释肥条施对春玉米产量 、吸 氮 量 与氮 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9 2020年 为实现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一次性施肥目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 和氮 肥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以晋单73春玉米为供试作物,在宁夏引黄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CON,N 360kg/hm^2,基肥N∶追肥N=60%∶40%)、普通复合肥(CF,15-15-15,N 240 kg/hm^2,一次性条施)、缓释肥(SRF,22-8-6,N 240 kg/hm^2,一次性条施)、控释掺混肥(BB,17-20-8,N 240 kg/hm^2,一次性条施)5个施肥处理对春玉米产量 、氮 素吸 收利用、土壤无机氮 残留和氮 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ON处理相比,SRF和BB处理下子粒产量 分别显著提高了19.2%和20.0%,收获指数显著增加了0.04和0.07。相对于CON和CF处理,SRF和BB处理能显著促进春玉米子粒和地上部对氮 素吸 收累积。缓/控释肥条施明显降低0~1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 残留,而CON处理下硝态氮 可淋洗到60~100 cm深层土壤。氮 肥为主要氮 素输入来源(N 240~360kg/hm^2),其次为试验前0~100 cm土体N_(min)残留(N 200.0 kg/hm^2);玉米地上部吸 氮 量 为氮 素主要输出项(N 172.4~292.7 kg/hm^2)。相对于CON处理,SRF、BB处理土壤N_(min)残留量 、氮 素表观损失分别显著降低了62.8%和56.2%、23.9%和42.0%。与SRF、BB处理相比,同等施氮 量 下,CF处理造成氮 素表观损失高达150.0kg/hm^2,氮 素表观盈余率为70.8%。不同施肥处理下春玉米当季氮 肥表观利用率为16.6%~50.1%,SRF、BB较CON处理提高了2.7~3.0倍,且其氮 素表观盈余率分别降低到54.5%和49.8%。因此,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缓/控释肥均可实现一次性条施,同时显著提高春玉米子粒产量 ,促进作物氮 素吸 收利用,降低土壤无机氮 残留和氮 素表观损失,节约氮 肥30%以上。 赵营 刘晓彤 罗健航 赵天成 张学军关键词:春玉米 吸氮量 向日葵各器官干物质和吸 氮 量 的积累与分配规律 被引量:2 2019年 为研究不同水氮 处理下向日葵干物质与植株吸 氮 量 的积累及分配规律,以及向日葵叶面积生长和叶色值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水氮 处理下向日葵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CCI值、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 、各器官吸 氮 量 以及开花期叶绿素相对含量 与叶片吸 氮 量 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向日葵的叶面积指数随着生长过程的推进呈现出单峰型变化规律;向日葵的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随着植株生长推进表现为"S"型规律,大致分为3个时期:前期为指数增长期,中期为直线增长期,后期为减缓停滞期;向日葵地上部各器官氮 累积量 变化规律基本相似,随着生育期的进行而增长,大致分为3个时期,前期快—中期慢—后期快,呈现出"S"型曲线规律。向日葵整个生育期内各处理叶绿素CCI值的变化规律均呈山峰型,随着时间推进先增加后减小;向日葵相对叶绿素值CCI和叶片吸 氮 量 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性,回归方程为y=0.020 x+0.569,R2=0.711。 杨黎 魏占民 徐大为关键词:向日葵 叶面积 干物质 吸氮量 叶绿素
相关作者
李生秀 作品数:529 被引量:9,938 H指数:59 供职机构:新疆农垦科学院 研究主题:冬小麦 硝态氮 旱地 土壤 旱地土壤 赵营 作品数:118 被引量:1,263 H指数:19 供职机构:宁夏农林科学院 研究主题:滴灌 枸杞 施肥 春玉米 灌淤土 侯红乾 作品数:108 被引量:766 H指数:16 供职机构: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长期施肥 控释肥 调理剂 双季稻 朱艳 作品数:585 被引量:3,901 H指数:39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小麦 水稻 作物生长 知识模型 小麦叶片 曹卫星 作品数:873 被引量:10,789 H指数:6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小麦 水稻 作物生长 知识模型 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