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127篇“ 古尔“的相关文章
古尔纳《博西》的创伤叙事
2024年
古尔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博西》对主角“我”的心理创伤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从创伤机制来分析,偶然的事件唤起了主角的创伤记忆,能指的重复体现了创伤记忆被主角再现和拒认的方式,进而导致主角的创伤难以愈合。究其根本,“我”的创伤难愈不仅与死亡事件本身的冲击性有关,也涉及到其背后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债务。在创伤叙事中,亲历者常常陷入沉默与言说的两难悖论,但对作者古尔纳来说,记忆创伤和言说创伤既是其理应担负的伦理责任,亦是其抵抗政治的一种诗学表达。通过将《博西》中的“我”塑造为无法从创伤中解脱的角色,古尔纳表达了他反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坚决立场。
李优
关键词:创伤叙事
古尔纳《囚笼》中的“边界”概念
2024年
美国文学理论家萨义德从思想观念的角度出发,对“边界”概念做出了新的解释,他以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地方权威——中央权威”的权力构成模型为基础,揭示出了“边界”在区分“自我”和“他者”问题上的身份认同功能;而英国籍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及其创作的短篇小说《囚笼》,则紧紧围绕“身份认同”这一问题,通过深度刻画的小说人物,精心布置的故事场景,创造性地揭示出“边界”划分“内化”和“多样化”的新特征,进而实现了对殖民话语内部流动过程的一次新探索。
邱永旭谢辰新
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
古尔纳——通过写作寻找故乡与自我
2024年
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1968年被迫逃离军事动乱的家乡,以难民身份抵达英国。此后,古尔纳定居英国,并在21岁时开始写作。退休之前,古尔纳是肯特大学英语文学和后殖民文学教授。
关键词:英语文学古尔后殖民文学写作
古尔纳《赞美沉默》中的沉默叙事
2024年
在《赞美沉默》一书中,“沉默”是古尔纳的主要书写对象,本文依托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通过分析文本中“沉默”的多种叙事作用,探索叙事者在异质文化缝隙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及其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以叙事者为代表非洲移民的“沉默”状态反映了在异质文化冲击下个体生存及文化身份的困境,体现了古尔纳对当代移民尴尬处境的关注和同情,揭示出他们身份认知的混乱和话语权力的丧失。
杨冀星
古尔纳《海边》中的创伤记忆书写
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当代英国极具影响力的黑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以及历史书写,深刻观照着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的处境,展现了后殖民时代移民的真实生存状况,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张杨
古尔纳小说中的记忆书写研究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1948—,以下简称“古尔纳”)是一位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在他创作的十余部作品中,《天堂》入围了布克奖、惠特布莱德奖和作家协会奖,《海...
吕梦涵
关键词:记忆书写叙事艺术流散文学
古尔纳小说中的风景书写研究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1948-)作为一位坦桑尼亚裔英籍作家,在当代英国文学界颇负盛名。2021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之后,他便享誉全球。关于他的小说研究在学界掀起一阵新的热潮,至今...
虞婴
关键词:隐喻机制《天堂》
古尔纳的《海边》——跨海岸的历史小说
2024年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Gurnah)的小说《海边》(BytheSea,2001)以主人公萨利赫·奥马尔和拉蒂夫前往政治避难的英国海边小镇为叙事场景讲述了一段难民离散的故事。在小说中,“海边”既是地理概念,又是历史意象,它表面描写了海边小镇两位东非难民之间的纠葛与和解,实际上展现了一幅难民跨海岸的历史画卷。文章将《海边》视为历史小说,在故事发生的历史语境基础上追溯原发性历史语境,分析该小说如何体现东非殖民和贸易历史的图景,理清殖民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并为改善非洲难民的处境建言献策。从中我们也可以警见古尔纳的历史观。文章结尾对古尔纳笔下的难民身份重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文章认为,这些难民身份不以种族来界定,而是以历史角色来界定。他们民族融合的纽带与桥梁,也是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回顾了过去,又为民族国家的未来指引方向,为世界难民的归属问题提供反思空间。
闫鑫雷
古尔纳《来世》中的共同体书写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于20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第十部长篇小说《来世》出版于2020年,讲述了在战争与殖民的背景下,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艰难生存又相互救赎的故事,呈现出非洲社会...
李馨
古尔纳作品与西方经典文学的互文性
2024年
非洲裔诺奖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随处可见西方经典文学文本的嵌入、改写和隐喻,莎士比亚、荷马、席勒、海涅、赫尔曼·麦尔维尔等数不清的西方经典文学文本贯穿于古尔纳作品的血肉脉络。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仅是古尔纳作为英语教授的身份使然,更是一种表现后殖民世界文化生态的绝妙文学策略。古尔纳不认同完全不顾历史的、与西方文化割断的非洲民族主义,他追求一种正视西方文化给殖民地带来的影响,批判性地予以保留和融入的世界主义理想。通过与西方经典文本的互文实践,作家创造性地对西方文化的叙事传统进行了颠覆和改写,同时巧妙地完成了对西方经典文本的致敬和对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瓦解。
曾静
关键词:互文性改写

相关作者

图力古尔
作品数:385被引量:2,642H指数:24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大型真菌 新记录种 物种多样性 子实体 真菌
图力古尔
作品数:3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艺术特色 传承发展 草原 高中物理 绘画风格
图力古尔
作品数:3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新牧区建设 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 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
图力古尔
作品数:3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包头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油画艺术 艺术特色 感情 技法 肌理
白图力古尔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医疗保险 筹资政策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城乡居民 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