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3篇“ 古代史学“的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史的以易解
2024年
在中国古代史发展过程中,以易解成为家阐发其思想的重要模式。中国古代的易关系源于巫合一,官长期兼有巫的身份,执行卜筮的职能。作为记录卜筮结果的《周易》,与官有着不解之缘。官参与《周易》的撰述、保存与流传,其对历变动的解说丰富了《周易》的思想。易思维是中国古代史的哲理基础,其整体思维启发了的“究天人之际”,变通思维启发了的“通古今之变”,“一致百虑”思维启发了的“成一家之言”。中国古代关系的基本模式有视角的以易说和历思维视角的以易解两种,前者无法解说持续数千年之久的易因缘,后者则可以通过探究易内蕴的丰富思维术之于中国古代史持续的思想影响,揭示出中国古代史发展的易思维特征。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实践中,历代家普遍重视治《易》,他们通过在书中采用“《易》曰”以及编纂易著作等形式,运用以易解的模式来阐发思想,对为政之道、天人关系、古今之变以及道德观等思想做出了系统阐发。
汪高鑫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学
西方古代史源流辨析
2022年
是民族文化之魂,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有无直接决定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发达程度。在地中海周围的众多文明中,惟有希腊人和罗马人创建的文明才进人了有的文明这一行列。而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显然是这一精神家园建设的先行者,是开之源的标志性人物。那么,他们所开创的是同源一流,还是两源两流?它们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又在哪儿?如果搞不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很难理解古典在西方乃至历发展中的地位。本文力图从古典著的撰写特征人手,用术溯源的方法来辨析西方古代史之源流,以求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新的合理的解释。
杨共乐
关键词:古代史学希罗多德西方史学民族文化认同精神家园建设古典史学
西方古代史源流辨析
2021年
近代以来,随着化的推进,世界术界对西方古典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尤其在译解古典作品方面成效明显。众多古希腊拉丁文献被译成现代文本,大大地推动了古典文献的发展,促进了西方古代术研究的进步。但凡事皆有两重性。当界都把希罗多德的"■σтор■а"与修昔底德的"σνγγаφω"、波利比乌斯的"■σтор■а"归类或译为"history"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也日渐为者所忽视、所遗忘。因此,追本穷源越来越成为人们祛芜存菁、恢复本真、认识和厘清古代西方真实源起发展的理性选择。本文以古典文献为依据,通过溯源法,从根柢上论证西方古代史并非同源一流,而是多源并存。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西方的发展意义重大。
杨共乐
西方古代史源流辨析
2021年
是民族文化之魂,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有无直接决定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发达程度。在地中海周围的众多文明中,唯有希腊人和罗马人创建的文明进入了有的文明这一行列。而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显然是这一精神家园建设的先行者。那么,他们所开创的是同源一流,还是两源两流?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又在哪儿?
杨共乐
关键词:希罗多德古代史学修昔底德民族文化认同精神家园建设希腊人
二十四古代史传统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被引量:1
2021年
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遗产,在世界各民族中罕与其匹。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据说创造了文字的仓颉,又被称为“皇”,象征历之幵端。自文字出现以来,中国就有了连续不断的文献记载,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自然现象的种种变迁。绵延不断的文献记载不仅清晰勾画出中国历发展的轨迹,而旦形成了数量浩繁的文献典籍。
黄金生
关键词:文献典籍史学传统二十四史中华文明古代史学中国古代政治
论《周易》的精义与中国古代史的关系被引量:1
2020年
通变作为《周易》一书之精义,与中国古代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通变与考察前人行为,回顾与思考过去往事,探讨与反思前代成败得失,反映出朦胧的历通变意识,蕴含着隐微的历鉴戒思想,表明古代史开始了最初的萌芽。二是通变为考察历兴替、探讨盛衰成败提供了思维的启示与思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通变历观。通变历观视历为动态的过程,古往今来世代相传,兴亡治乱彼此转化,无始无终而永无止境,不能逆转也不可割裂,原始反终而辩证发展,承前启后而继往开来,既有无限性与一维性,也有自身的内在逻辑。三是通变历观与中国古代史家治直接相关,古代史著虽然浩如烟海而体例繁杂,但无论"通古今之变"的通,还是"通一代之变"的断代,无不贯穿着通变历观。
庞天佑
关键词:《周易》通变中国古代史学
近代以来认识论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史
2019年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对中国传统(中国古代史)的影响极其深刻地表现在认识论层面。这一层面的影响大致体现出三种途径:一、与中国古代思想交锋,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连带而来的间接影响;二、与历结合,在由此产生的历、历认识等概念及讨论中,追溯中国古代史中的相关知识;三、转化为理论的相关问题,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史。这几种途径既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也在横向意义上从属于不同的层次。无论哪种途径,有关研究与认识都呈现出浅尝辄止的状况,既不利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史,也不利于中国在认识论层面的发展。对此,我们需要提高自觉意识。
廉敏
关键词:认识论中国史学中国传统史学中国古代史学
从三部目录书籍看我国古代史的发展
2019年
在我国古代目录发展上,三部目录书籍是三大界碑,勾勒出部目录从无到有、从附庸地位到独立成类的发展历程。它们的著述形式和内容凸显了我国古代史的历变化,也见证了我国古代史从自发、被束缚发展转向自觉、独立发展繁荣。探索我国古代三部目录书籍的流变,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陈丹丹
关键词:目录学《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古代史学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特征研究
2018年
想要持续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就必须积极贯彻、落实求真理念。但是,在撰述历的过程中,即便是许多家都尽力揭示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还是不免会掺入个人的价值理念和情感特征。究竟历何为真,又如何求真,着实是一类繁琐的课题内容。本文的任务,就是针对我国古代史的发展特征加以深入探究论证,希望能够为日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史奠定基础。
王宇强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
论《周易》的主旨与古代史的人文精神被引量:1
2017年
《周易》虽然被称为圣人言天之书,但关注的重点却在人事。将"推天道以明人事"作为《周易》的主旨,极为贴切而又准确,为把握全书思想指出了门径。通过这一门径,可以看到其推崇道德、重视传统并强调责任、崇尚实际而注重实用的思想,蕴涵着强烈的入世理念,凝聚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古代上,家关注人的行为,聚焦于人的活动,立足现实而总结过去,崇尚实际而求真务实,从人事考察天下兴亡,反思历代的盛衰成败,以入世而谋求致用,为君主治理天下提供鉴戒,寓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周易》与古代史的人文精神,在思想上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庞天佑
关键词:古代史学人文精神

相关作者

瞿林东
作品数:148被引量:219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史学 史学发展 中国史学史 史学 史学理论
朱露川
作品数:37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历史撰述 中国古代史学 良史 叙事 历史叙事
易宁
作品数:39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史记》 考释 历史理论 司马迁 修昔底德
杨共乐
作品数:123被引量:166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历史学 公元前 历史学科 希罗多德 中华文明
汪高鑫
作品数:132被引量:306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史学 史学思想 司马迁 传统史学 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