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88篇“ 反传统“的相关文章
- 文艺现代性反传统的面相——以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为中心
- 2024年
- 在西方文艺的现代转型中,反传统不但是文艺现代性的发展动力和基本倾向,而且还影响了现代文艺的方方面面。现代文艺思潮集中反映了文艺现代性反传统的基本倾向,也是其精神的具体展开、体现,主要体现在反对传统和文艺传统、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传统眼光中的世界和事物、专断的创作者和被动的接受者等方面。文艺现代性的反传统,促进了文艺的现代转型、创新、发展,但也存在着绝对、极端等倾向,并导致了严重的破坏性恶果。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困境,全面总结其经验、教训,科学评估其得失,促进我们对现代文艺思潮、文艺现代性及其与传统关系的认识,并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文艺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 李世涛
- 关键词:反传统创作者接受者
- 论《倒错》中的反传统身份伪装
- 2024年
- 内尔·辛克是美国当代著名先锋作家,她的原创小说《倒错》辛辣幽默,自2015年发表以来广受关注并入围“国家图书奖”。本文运用缘起内拉·拉森所创中篇小说《身份伪装》其中的身份伪装叙事理论,对小说中的性向伪装、种族伪装和社会阶层伪装种种伪装现象进行分析,主要探讨这些身份伪装的位移轨迹、伪装动机和伪装效果,由此发现滑稽故事背后所揭示的美国后现代社会的荒诞性。通过身份伪装叙事的位移轨迹及动机研究,结合小说人物形象文本分析,《倒错》展现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反传统性、不确定性以及去中心化倾向,其伪装效果彰显了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模糊性、表演性和荒诞性。
- 冯子格
- 关键词:反传统
- 互联网中青年群体反传统审美滤镜社交展演研究
- 2024年
- 视觉文化转向深刻影响了原有的社交方式和理念。不同于美颜滤镜顺应传统审美,反传统审美滤镜凭借“扭曲”面部等的技术表现让画面颇具搞笑搞怪意味,传达着“画外之意”,并形成一种值得探讨的“社会景观”。通过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等质化研究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目的—手段—关系”叙事线的“反传统审美滤镜社交”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青年群体极具反叛精神并追求自我的特质贯穿在其利用这类滤镜进行情绪表达宣泄、形象管理的过程中,并且该群体会根据前一阶段的实践所获反馈适应性地调节交往行为,维系社交过程。他们利用反传统审美滤镜,在不同的关系领域中选择性地呈现个人形象,完成视觉文化转向背景下独特的社交关系经营。
- 白宇航
- 关键词:青年群体
- 希望的微光:鲁迅《坟》的话语特点、喻说与反传统
- 2024年
- 《坟》的编纂与出版,不仅是鲁迅在1926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其文学创作及其精神世界的重要乃至关键的节点。就“反传统”而言,这个“标志”和“关键”体现在鲁迅“含胡中止”的话语及其“留恋”“新生”“中间物”等喻说中,重新确认了为希望而写作的创作主旨。鲁迅希望的微光,蕴含于其“以反为立”的反传统叙事策略之中,具有方法论的特性与效果。《坟》的编纂,是鲁迅对其近20年道路的一次回首与驻足,是其自我反思和调适的表现。
- 池雷鸣
- 关键词:《坟》反传统
- 《新蝙蝠侠》:反传统好莱坞范式下的超英电影创新
- 2024年
- 《新蝙蝠侠》作为美国DC漫画公司超级漫画IP的又一部改编影片,在上映时期的疫情环境与重启舆论压力下获得票房口碑的双丰收,无疑是一场不错的翻身仗。本篇将从叙事策略、视听表现、主题内涵三方面探索《新蝙蝠侠》是如何在经典好莱坞超英电影中突出重围,塑造最写实的英雄、还原最真实的哥谭。
- 杨露
-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 “反传统”与“反-反传统”:熊佛西戏剧思想现代性之考察
- 2023年
- 熊佛西是著名的戏剧教育家、剧作家,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现代戏剧的萌芽与发展。目前学界以微观视角聚焦于其“农民戏剧实验”的考察已较多,但从宏观视角出发整合熊佛西在理论建构、创作、实践中产生的诸多观念,并把握其内在逻辑也颇有必要。整体来看,熊佛西的戏剧活动处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浪潮之中,他对“戏剧现代性”的阐释是变化的、复杂的。他的戏剧思想集中体现着中国戏剧现代化过程所蕴含的一体两面,即“反传统”与“反-反传统”,前者意味着对传统戏剧形式及陈旧思想的反叛,后者则代表反叛之后的理性自省和对传统艺术的重新接纳。
- 李伟李伟
- 传统与反传统:对于《救风尘》叙事艺术的性别解析
- 2023年
- 《救风尘》作为关汉卿的一部经典喜剧作品,在今天看来依旧能看到作品中的反传统精神和超时代意义。本文主要从性别角度切入,辅之以叙事学的分析方法,分别从女性叙事视角、姐妹情谊“、娼家”到“良家”身份的转变、“天使”与“妖妇”界限的模糊、“双性同体”气质的调和五个角度解读《救风尘》文本。
- 彭畅刘竞飞
- 关键词:叙事艺术《救风尘》
- 《哈姆雷特|拼贴》的象征意义与反传统舞台形象——以罗伯特·勒帕吉为例
- 2023年
- 本论文旨在分析罗伯特·勒帕吉执导的创新戏剧作品《哈姆雷特|拼贴》中的象征意义与反传统舞台形象。通过对勒帕吉导演选择的综合分析,本研究探讨他如何重新诠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揭示其中的新意蕴。勒帕吉的改编与传统舞台形式迥异,融合了多媒体元素、精巧的布景设计和动态照明效果,营造出独特的戏剧体验。论文深入探讨了作品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展示了勒帕吉如何巧妙地使用视觉隐传达复杂的主题。通过对关键场景及其象征意义的研究,论文阐述了勒帕吉的导演手法如何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交织,创造出与现今观众产生共鸣的内涵。研究还探讨了勒帕吉对反传统舞台形象的运用,包括非传统的空间布局和多媒体互动。论文探讨了这些元素如何挑战既定规范,鼓励对叙事及角色的全新理解。这种创新不仅凸显了勒帕吉的前瞻性视野,也为当代戏剧中经典作品的改编持续的讨论做出了贡献。
- 王海云
- 关键词:现代戏剧
- 近代以来书法领域的反传统思想及其表现
- 历史的巨轮前进到晚明,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反思,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倾向。这是从中国文化内部生发的文化思潮,它符合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开端。书法是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心电图。明末清初,...
- 张兴军
- 关键词:书法艺术
- 传统抑或反传统?——对立解释中的鲁迅及其基本的思想关怀
- 2022年
- 在传统文化逐渐复兴的时代,颇有一些人热衷于寻找各种依据来论证作为批判者的鲁迅其实是传统文化继承者和维护者。反对者则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地强调鲁迅的反传统及其思想的所谓“西化”特征。严格地说,对立的双方都夸大了他们各自所看重的东西对鲁迅思想来说的重要性。鲁迅对传统的某些问题的批判无疑是深刻的,但它却并没有成为一种空疏的反传统宣言。传统本身的存废并不是鲁迅所关心的问题,他的批判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思想关怀和他自己的问题方向。鲁迅的批判因此是一种具有实质性内涵的真正批判,而他思想的这种不可取消的深刻批判性,则让所有那些意图反过来让鲁迅成为儒家之同路人的论证成为无效论证。
- 张松
- 关键词:反传统儒家传统道德批判性
相关作者
- 王明科

- 作品数:58被引量:79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化反思 怨恨 现代性体验 新怨恨 无名氏
- 李扬

- 作品数:42被引量:115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话剧 反传统 戏剧 《原野》 悲剧观念
- 邓中良

- 作品数:7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淮海工学院文学院
- 研究主题:反传统 荒诞派 戏剧特征 非理性 反叛
- 马云

- 作品数:35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老舍 坚守 幻想小说 人文 端木蕻良
- 周贝妮

- 作品数:4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
- 研究主题:电影 不确定性 反传统 荒诞 朱利安·巴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