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03篇“ 双腔起搏器“的相关文章
起搏器植入术后AHRE发生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发生AHRE的临床特征,探讨AHRE发生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为AHRE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证据。方法:研究纳入植入起搏器术前无AF事件发生患者26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张良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临床预后
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并已完成规律随访1年的429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130例患者存在心房颤动发作(心房颤动组),299例患者无心房颤动发作(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术前心脏超声参数、术前及随访期间内长期服用药物,并读取随访时程控仪内存储信息,记录心房高频事件持续时间及心房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较对照组大[(76.92±8.68)岁vs.(64.62±10.01)岁,P=0.004],男性占比较高(56.92%vs.45.48%,P=0.029),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较多,左心房内径较对照组大[(40.45±9.13)mm vs.(38.22±7.95)mm,P=0.045],心房起搏比例、心房电极阻抗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11,95%CI:1.134~1.216)、男性(OR=1.572,95%CI:1.031~2.396)及心房起搏比例较高(OR=1.021,95%CI:1.011~1.032)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年龄、男性及心房起搏比例高是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王帆杨倩张飞飞李鑫柠宋学莲齐晓勇李英肖党懿
关键词:心房颤动双腔起搏器
对比植入第二代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辐射剂量
2024年
目的对比植入第二代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与传统起搏器所致患者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因心动过缓接受植入起搏器患者,按照植入起搏器类型将其分为AV组(n=30)与传统组(n=44);比较2组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AK)、剂量面积乘积(DAP)、电影序列数及电影合计帧数。结果AV组AK、电影DAP、电影序列数及电影合计帧数均高于传统组(P均<0.05);组间透视时间和透视D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X线辐射投射范围基本一致,且多分布于躯体左半侧。结论相比植入传统起搏器,植入Micra AV时患者所受电影采集辐射剂量更大,而透视所致辐射剂量无显著差异。
简能日周轩李真林
起搏器起搏基础频率行为
2024年
起搏基础频率(base-rate)是指起搏器编程设置的下限频率(lower-rate),正常情况下是在起搏器没有开启滞后频率或睡眠频率功能时允许出现的最低频率。对心房单起搏器而言,起搏基础频率就是两个心房事件(感知或起搏)之间的最低频率;而心室单起搏器则是两个心室事件(感知或起搏)之间的最低频率。起搏器因为心房、心室都可能参与计时,因而情况复杂,基础起搏频率存在以心室为基础的计时方式(心室计时方式)、以心房为基础的计时方式(心房计时方式)以及混合性计时方式(也称改良的心房计时方式)。
王立群
关键词:双腔起搏
起搏器不恰当开启RYTHMIQ功能1例
2024年
患者女,80岁,因“气促、下肢浮肿1月余”于2024年1月21日入院,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2年余。入院常规心电图(图1)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7次/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图2)示:(1)窦性心律,24小时总心搏87494次,平均心率70次/分;(2)频发房性早搏(占总心搏34.9%),阵发性心房颤动;(3)>2.0秒的长RR间期309次/24小时,最长5.9秒,多见于房速或房颤终止时。超声心动图示:房内径增大(右房内径56mm,左房内径47mm),左室心尖部心肌肥厚,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左室射血分数79%。心内电生理检查:AH 127ms,HV 52ms,因频发房性早搏,无法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心电监护反复提示心动过缓(长RR间歇2~6秒)并报警。
黄丹鸿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电图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治疗前fQRS波群与临床应答及预后价值的关系
2024年
目的 探讨和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植入前碎裂QRS波群(fQRS)与临床应答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6例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起搏器植入治疗前是否存在fQRS分为fQRS组(34例)和非fQRS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的临床应答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6MWT)、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变化值。两组患者均随访3 a,比较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后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冠心病、心房颤动以及左束支传导阻滞)、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QRS组患者LVEF水平低于非fQRS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高于非fQR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fQRS组中仅有18例(52.94%)患者出现临床应答,非fQRS组中有93例(91.18%)患者出现临床应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时,fQRS组患者6MWT、NYHA心功能分级、MLHFQ、LVESV以及LVEF变化值均低于非fQR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随访3 a, fQRS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率和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高于非fQ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fQRS(HR=2.328,95%CI 1.303~4.159)、术前NT-proBNP水平(HR=2.683,95%CI 1.441~4.994)均是影响CHF患者术后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植入治疗前出现fQRS波群会降低起搏器植入的临床应答率,且属于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点关注�
杨淇惠郭华金峰
关键词:起搏器碎裂QRS波群预后
心房高频事件对植入心脏起搏器的9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新发心房颤动及全因死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心房高频事件(AHRE)对植入心脏起搏器的9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长期随访的植入心脏起搏器的9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根据AHRE发作时间分为AHRE≥6 h组和AHRE<6 h组。主要终点事件为新发房颤,次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AHRE≥6 h组和AHRE<6 h组患者新发房颤、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探讨影响9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新发房颤、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因素。结果共入选169例患者,年龄(93.95±3.28)岁,其中女性18例(11%),中位随访时间28.9个月。AHRE≥6 h组87例,AHRE<6 h组82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AHRE≥6 h组新发房颤(log-rank P<0.001)、全因死亡(log-rank P=0.004)及心血管死亡(log-rank P=0.026)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HRE<6 h组。在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显示AHRE≥6 h是9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新发房颤(HR=4.046,95%CI 2.402~6.814,P<0.001)及全因死亡(HR=1.668,95%CI 1.119~2.487,P=0.012)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心血管死亡无影响(P>0.05)。贫血(HR=3.098,95%CI 1.342~7.153,P=0.008)及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R=3.028,95%CI 1.181~7.763,P=0.021)与心血管死亡独立相关。结论AHRE在90岁及以上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中常见,且AHRE≥6 h与此类患者新发房颤及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相关。
王海军史扬程文昆郭艳王玉堂
关键词:心房颤动全因死亡
起搏器术后心房高频事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郝华兴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比传统右心室起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与传统右心室起搏(RVP)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3月至2021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根据心室导线置入部位分为LBBaP组和RVP组。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3月,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基线、随访期间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心电图测得的QRS宽度、起搏参数,并发症(心室电极穿孔、脱位、心包积液、三尖瓣穿孔等)发生率、发生时间。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年龄(68.3±13.5)岁,其中男性82例(50.3%)。LBBaP组80例,RVP组83例。LBBaP组患者的基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0.49±4.95)mm比(47.43±8.15)mm,P=0.01]、左心房内经[(33.14±5.94)mm比(30.18±3.92)mm,P=0.001]高于RVP组;随访时LBBaP组的左心房内径低于RVP组[(37.10±6.70)mm比(40.10±8.90)mm,P=0.016]。两组基线QRS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0),LBBaP组术后QRS宽度小于RVP组[(110.69±24.01)ms比(139.65±29.85)ms,P<0.01]。LBBaP组术中阈值高于RVP组[(0.83±0.32)V/0.48 ms比(0.71±0.23)V/0.48 ms,P=0.004]、阻抗小于RVP组[(754.53±205.59)Ω比(905.41±302.75)Ω,P<0.01];LBBaP组术后心室起搏比例[(87.39±20.92)%比(79.49±25.76)%,P=0.034]、阈值[(0.90±0.38)V/0.48 ms比(0.69±0.27)V/0.48 ms,P<0.01]高于RVP组,阻抗[(507.45±77.37)Ω比(620.52±197.29)Ω,P<0.01]低于RVP组。术后随访5~5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LBBaP组与RVP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8%(11/80)比7.2%(6/83),P>0.05];LBBaP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时间早于RVP组[中位时间:29.74(95CI%27.21~32.26)个月比46.17(95CI%42.48~49.86)个月,P=0.030]。结论LBBaP的起搏参数更稳定,对临床左心功能改善更明显,但阈值相对高于RVP,且并发症出现时间相对较早。
刘飞李响蒋志丽罗伟高海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右心室起搏左心室功能
起搏器起搏电极-心房超长传导延迟一例
2023年
患者男性,52岁,反复晕厥1个月,诊断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后3天后胸闷不适。2个月体表心电图未发现心房起搏信号后P′波,心电图示起搏电极脉冲-心房传导延迟,S-A间期:416 ms。经过调整起搏器电极位置后起搏脉冲-心房传导间期恢复正常,患者症状消失。
马振泉李杰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双腔起搏器心房起搏

相关作者

何方田
作品数:203被引量:160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研究主题:心电图 心电图表现 起搏心电图 DDD起搏器 起搏器
郭继鸿
作品数:1,000被引量:6,587H指数:3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心电图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汤宝鹏
作品数:523被引量:1,663H指数:15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患者 心力衰竭 起搏器
丁来利
作品数:7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双腔起搏器 程控 随访 稳心颗粒 心室起搏
华伟
作品数:512被引量:2,951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研究主题: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