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19篇“ 双抗虫基因“的相关文章
基因107杨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相对稳定性被引量:3
2018年
于2015年5—9月对唐山市滦南县苗圃场内的转基因(Bt Cry1Ac和API基因)107杨(简称:转基因107杨)及未转基因107杨(简称:对照杨)进行了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利用群落特征指数、群落相似性系数、群落相对稳定性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转基因107杨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相似性、相对稳定性及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调查共获得节肢动物6818头,隶属于2纲,8目,43科,58种。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107杨和对照杨节肢动物群落中以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翅目昆为主要类群,其中鳞翅目昆个体数量最多;鳞翅目和半翅目昆个体数量与对照杨差异显著;在功能类群上,转基因107杨食叶昆个体数量较对照杨显著减少,刺吸昆个体数量显著增加;转基因107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优势度指数较低,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分布较均匀;相似性结果显示,物种组成与对照杨相似度较高;转基因107杨节肢动物群落物种间在数量上的制约作用较强;主成分分析表明食叶昆物种数量与个体数量、刺吸昆物种数量和其他植食性昆个体数量是影响转基因107杨与对照杨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的共同主导因子。
郭萌萌姜文虎李探吴龙飞刘军侠
关键词:群落特征主成分分析
基因欧美杨107杨中外源基因的表达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鉴定并分析转基因(BtCryl Ac和API基因)欧美杨107杨(简称:转基因107杨)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且筛选出对鳞翅目害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具有高性的转基因107杨株系【方法】以10个转基因107杨株系2年生田间苗为试验材料,未转基因107杨为对照(CK),进行外源基因表达测定,包括PC R检测、绝对荧光定量PC R检测和毒蛋白检测以及鳞翅目害性对比试验【结果】PCR检测结果表明,10个转基因株系均检测到外源基因BtCryl Ac和API而对照未检测到,证明BtCryl Ac和API基因已稳定插入转基因植株基因组中。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8月份PB1,PB2,PB6,PB9和PB10这5个株系BtCryl Ac基因的转录丰度较高为1.72×10~8~7.91×10~9,PB1最高;PB3,PB7和PB8次之为1.03×10~7~2.35×10~7;PB4和PB5与对照一样未检测到BtCrylAc基因的转录表达。ELISA毒蛋白检测表明,CrylAc毒蛋白的表达量与转录丰度大小变化趋势一致,PBl最高,为665.11 ng·g^(-1),PB4和PB5与对照一样未检测到毒蛋白。室内饲试验证明转基因107杨对美国白蛾幼的杀效果高于杨扇舟蛾幼。8个表达毒蛋白的转基因株系对1-6龄美国白蛾幼的致死率均为100%,但致死时间存在一定差异,PB1和PB2对各龄幼的致死时间均较短;PB1,PB2,PB6,PB9和PB10对1~4龄杨扇舟蛾幼的致死率均为100%,其中PB1和PB2的致死时间较短,PB3,PB7和PB8对1~2龄杨扇舟蛾幼的致死率为100%,对3龄和4龄的致死率最高为22.22%。综合对比试验结果,可以将8个转基因株系划分为2个性水平:PB1,PB2,PB6,YB9和PB10为高株系对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均表现高性;PB3,PB7和PB8为中株系,对杨扇舟蛾表现出中等性,但对美国白蛾表现出高性。【结论】通过对转基因107杨进行一系列分子检测及室内对比试验,证明外源基因已成功导入杨树基因组并稳定存在,并且有8个株系高效表达;
张益文任亚超刘娇娇梁海永杨敏生
关键词:双抗虫基因欧美杨107杨外源基因表达BT毒蛋白抗虫性
基因741杨树对节肢动物群落食物网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食物网理论,研究了转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的食物网的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与未转基因741杨树的节肢动物群落(对照)相比,转基因741杨树的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层次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网络复杂多样性和广义信息多样性均有所升高。说明,转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优于未转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转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对来自外界干扰的抵力增强或者在群落受到干扰后恢复力增强。
姚丽禹婷秦刚高宝嘉
关键词:转双抗虫基因杨树节肢动物群落食物网
基因欧美杨107杨外源基因表达研究
为鉴定并筛选出转基因(Bt Cry1Ac基因和API基因)欧美杨107杨简称:(转基因107杨)对鳞翅目的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具有较强性的株系,明确联合使用两种基因效果。以10个转基因107杨株系为实验材...
刘娇娇
关键词:外源基因表达BT毒蛋白TAIL-PCR
基因741杨及生长稳定性研究
论文文以大田栽植的转基因741杨和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源基因在杨树基因组中的表达、及对受体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a生转基因741杨基因组中BtCryIAc基因稳定存在,未发现外源基因丢失现象.室...
王进茂杨敏生梁海永张军
关键词:转基因741杨生长性状
文献传递
导入基因的转基因741杨的获得被引量:3
2012年
为培育更多非生物胁迫的转基因杨树,以转基因741杨(P.alba×(P.davidaiana×P.sirnonii)×P.tomentosa)为材料,建立了叶片诱导的转基因741杨的高频再生体系,并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探索了影响其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IBA;继代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05 mg/L IB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05 mg/L IBA。对影响转化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共培养时间为3 d时,不定芽诱导率最高;共培养培养基加入乙酰丁香酮、pH值调到5.2时,诱导潮霉素性芽效果最显著;最佳潮霉素筛选质量浓度为3 mg/L;将基因AtNDPK2通过农杆菌导入到转基因741杨中,经PCR检测,在性植株DNA中扩增出与目的基因大小相同的片断,初步确认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741毛白杨基因组中。
金华尚敏克姜国斌
关键词:转基因741杨转基因农杆菌介导
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对舞毒蛾幼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用室内群体饲养舞毒蛾幼的方法,对15个基因三倍体毛白杨株系进行饲试验。结果表明:校正死亡率划分了高、中、低植株,舞毒蛾校正死亡率在95以上为高株系;40~75为中株系,30以下为低株系。舞毒蛾的发育历期、蜕皮指数和毒效反映的规律相一致。
袁胜亮张娜周国娜
关键词:双抗虫基因三倍体毛白杨舞毒蛾发育历期
基因转化欧美杨107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以欧美杨107为试材,采用农杆介导法进行基因(Bt Cry1Ac基因+API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探讨了影响欧美杨107的遗传转化的不同因素,初步建立了欧美杨107品种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经PCR检测和试效果,证明了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欧美杨107的基因组中,从转基因株系中筛选出生长发育正常并能力强的优良株系。
杨艳丽刘兴菊刘桂林周宁付晓鹏梁海永杨旭
关键词:欧美杨107农杆菌
基因转化欧美杨107杨的研究
杨树在全球分布十分广泛,是重要的造林树种和生态防护林树种。其树干通直,树形优美,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广泛应用于园林中,通常做植物造景树和景观背景树。杨树由于其速生性以及高度的观赏价值在园林绿化和经济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
杨艳丽
关键词:欧美杨107杨农杆菌生物学检测
基因741杨对靶标害主要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用不同系号转基因741杨叶片饲养杨扇舟蛾、舞毒蛾和美国白蛾4~6龄幼,测定其中肠重要的两种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研究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害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显著抑制了羧酸酯酶、谷胱苷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其中PB11和PB29的抑制作用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转基因741杨性的生测结果一致。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害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的抑制作用是其性的生理机制之一。
张炬红高宝嘉刘军侠
关键词:转基因741杨靶标害虫解毒酶乙酰胆碱酯酶

相关作者

杨敏生
作品数:249被引量:2,319H指数:28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杨树 无性系 抗虫性 SSR 刺槐
梁海永
作品数:136被引量:1,625H指数:24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SSR 白榆 抗虫性 光合特性 三倍体毛白杨
田颖川
作品数:134被引量:2,037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抗虫性 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烟草 转基因 双抗虫基因
王进茂
作品数:122被引量:950H指数:18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转基因741杨 抗虫性 刺槐 741杨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
米丹
作品数:6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三倍体毛白杨 双抗虫基因 抗虫性 转双抗虫基因 抗虫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