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7069篇“ 历史研究“的相关文章
- 历史研究
- (英)汤因比(Arnold
- 关键词:历史哲学
- 历史研究
- (英)汤因比著
-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 梁启超于1921年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后将讲义整理成《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则是作者于1926至1927年间在清华所做的又一次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讲演的结集。《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
- (清)梁启超作
- 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
- 2025年
-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敦煌学朝着更加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两汉时期的敦煌是西汉与西域交往的关键纽带,还是古代中西方之间人员、物种、科技、文化汇聚交流的桥梁。因此,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不仅能够推动敦煌学的发展,同时还能推动丝绸之路、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 郑炳林
- 关键词:敦煌学两汉
- 从“自发型现代化”到“自觉型现代化”——关于历史研究中“现代化范式”的方法论反思
- 2025年
- 在当今国内外史学界,关于现代化的历史研究依然具有活力,其进一步发展也面临一些方法论上的问题。从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着眼,可尝试将世界历史中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自发型”和“自觉型”两种类型。前者是17-19世纪发生在北大西洋世界的没有“现代化”之名的现代化,后者则是自19世纪末以降逐渐在全球各地扩散开来的基于“现代化方案”的现代化。以这两种现代化的历史类型为基点,可以对现代化史学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有深度的反思。现代化(尤其是“自发型现代化”)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在很大程度是研究者借助“现代化”理念而建构的“社会事实”,需在历史学常规方法之外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并从语境出发对研究题材和研究方式加以精细的“历史化”。同时,由于现代化史学高度依赖现代化理论,因而对于国内外各种现代化理论须加以仔细辨析,并以实证研究的方式与之形成有效的对话。
- 李剑鸣
- 关键词:历史化
- 历史研究的大体与细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究的取径
- 2025年
- 治史要在整体之下研究具体,所以既要把握大体,以免零碎,又须考究细节,以防空洞,使得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成败及其学术研究的枢纽性关键所在,据此可以认识与把握和抗战相关的一系列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要想坐实这一大体,应当放眼读书,梳理各种史料的多数之汇集,对相关人事具有了解与同情,将概念演变还原为事实衍化,呈现具体历史进程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进而深入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渊源流变及其内外因缘。
- 桑兵
-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研究
- “数字人文与历史研究”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2025年
- 近年来数字人文已成为一股强劲的学术潮流,在国内高校反响热烈。历史学在数字人文浪潮中起步并不算晚,在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两个领域,量化研究和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应用很早,作为标杆性的两个数字人文项目——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和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也与史学有关。
- 胡恒
-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经济史国内高校
- 量化历史研究拓展对中国长期发展史的认知
- 2025年
- 一、引言量化历史和数字人文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两者都促进了人文学科的发展。同时,量化历史研究跟数字人文两者之间也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与数字人文相比,量化历史的重点集中在数据库的利用,特别是结合量化分析方法、社会科学理论来研究重要的历史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验证因果关系并提供系统解释。也就是说,数字人文一般是基于数据对现象之间的相关性做出估算、判断,而量化历史研究则更进一步探究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统计学上做系统验证。随着更多历史数据库的建立并为学界开放,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也随之增加,变得更为广泛。
- 陈志武林展
- 关键词:社会科学理论历史数据库大数据因果关系人文学科
- 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全书 凝聚在统一战线旗帜下 鄂豫边区的民主人士与新四军
- 豫鄂边区是一块活跃在武汉外围,横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第五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团结方方面面的民主人士,逐步建立“三三制”政权,最终实现了对敌占华中重镇武汉的战略包围。本书...
- 曾求腾
- 历史研究中的视觉性实践
- 2025年
- 史料自觉、方法自觉和阐释路径是在历史研究中开展视觉性实践的三个方面,它们在历史研究中推进以跨学科为特征的视觉性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只有从历史研究的技术层面(如批判性视觉方法论)和历史哲学层面(如美学层面的形象思维和形象建构)着手,养成文化史语境的自觉意识,树立材料平等的观念,才能真正“解密”形象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形象材料的独立价值与历史价值,进而在文化传承继替的时代语境下,“发明”形象材料的现代价值,延展其现实意义。
- 刘中玉
- 关键词:学科融合视觉性视觉素养
相关作者
- 张静如

- 作品数:216被引量:736H指数:16
- 供职机构:河北中医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共产党 党史研究 中共历史 中共历史研究 中共党史学
- 李百浩

- 作品数:161被引量:704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研究主题: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史 近代城市规划 湖北古镇 历史研究
- 李杰

- 作品数:117被引量:129H指数:6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
- 研究主题:唯物史观 历史研究 史学方法论 研究范式 方法论
- 庞卓恒

- 作品数:67被引量:25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唯物史观 历史研究 历史学 历史科学 中西
- 王学典

- 作品数:83被引量:615H指数:15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 研究主题:历史学 历史研究 史学 学术史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