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3篇“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相关文章
- 线缆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中远期疗效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线缆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4年7月-2015年7月,2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接受后路线缆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及随访,其中12例采用Gallie术式,10例采用Brooks术式。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头颈椎旋转角、下颈椎后凸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疗效及预后。结果 22例患者随访5 ~ 16(7.5±2.3)年,20例患者获得了一期骨性融合;Gallie术式、Brooks术式各1例随访2年未融合,改行Magerl螺钉并Brooks融合术,末次随访获得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JOA评分、VAS评分、NDI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下颈椎后凸角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头颈椎旋转角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头颈部旋转功能平均丢失13.5%,下位颈椎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发生率为63.6%(14/22)。结论线缆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中远期疗效满意;但融合术后头颈部旋转功能少量丢失,远期下位颈椎后凸畸形发生率较高。
- 陶春生孙培锋赵金柱胡健刘建东曲良倪斌
- 关键词:寰椎枢椎关节不稳定性
- 改良Brooks技术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比较研究
- 目的:比较改良Brooks技术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采用改良Brooks技术及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
- 张志敬卢一生潘兵邹庆许文根符楚迪
-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技术寰枢枢椎关节不稳定
- 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
- 研究目的:1、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上颈椎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2、在已建立模型上研究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结构性植骨技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3、探讨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加结构性植骨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伴一侧椎...
- 张国旺
- 关键词:寰枢关节脊柱融合术椎弓根螺钉
- 文献传递
- O-arm红外导航与徒手法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中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比较
- 目的: 比较O-arm红外导航辅助置钉与徒手法置钉治疗的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中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 方法: 选取自2016年01月-2018年02月于我院接受O-arm红外导航辅助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
- 陈俊宇
- 关键词: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 Apofix内固定系统、椎弓根螺钉技术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Apofix和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进行Apofix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年11月—2010年5月期间收治的7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患者临床诊断分为Apofix组26例和椎弓根螺钉组46例,分析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完全复位经椎弓根螺钉组45例明显优于Apofix组的9例,未完全复位发生率,椎弓根螺钉术组2.17%远低于Apofix组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ofix内固定术组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5.3%;椎弓根螺钉术组发生率7.3%。结论该研究中术后复位、稳定性和并发症等发面,椎弓根螺钉技术明显优于Apofix内固定系。对于不能使用椎弓根钉的患者,Apofix内固定系统也不失为一种相对理想的手术方法。
- 王翀覃建朴张朋云曹广如蔡玉强
- 关键词:APOFIX椎弓根螺钉寰枢椎不稳寰椎枢椎
- 多普勒观察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手术前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
-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内固定手术前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方法 3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手术前及内固定术后,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1、2间和颈5、6间椎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
- 黄卫兵蔡贤华向慧娟李明
- 关键词:多普勒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内固定椎动脉血流
- 文献传递
-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3年3月在解放军211医院采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17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9~63岁,平均42岁,寰枢椎骨折脱位8例,寰椎横韧带断裂2例,齿状突骨折7例,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为5.0~14.0分,平均11.2分。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发生。17例患者均完全复位,术后第1天在颈托保护下下床活动。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时复查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植骨愈合良好,无内置物松动、断裂。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11.0~17.0分,平均15.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 王正雷孙鹏张文进李阳刘建辉郭宁孔军范文宪宫明齐琦于洋
- 关键词:寰枢椎不稳椎弓根螺钉矫形外科手术
- 多普勒超声观察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手术前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内固定手术前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方法 3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8岁。手术前及内固定术后,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椎1、2间和颈椎5、6间椎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2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术前椎动脉血流39侧异常,25侧正常。内固定术后39侧异常者中35侧恢复正常,4侧无变化,3侧术前正常变为术后异常。结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可导致椎动脉血流变化,手术复位内固定后增加了寰枢椎稳定性,可改善椎动脉血液供应。
- 黄卫兵蔡贤华向慧娟李明
- 关键词:多普勒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内固定椎动脉血流
-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不稳的影像学诊断及各种手术方式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1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手术方式及疗效。
结果:所...
- 金聪
- 关键词: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手术治疗影像学诊断
-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 2012年
-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采用C1-C2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1~52岁,平均43岁。其中寰椎侧块粉碎性骨折1例;齿状突AndersonⅡ型骨折7例,其中3例为陈旧性;寰枢椎脱位2例;联合损伤3例。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5.7个月。根据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价,好转8例,无改变5例,加重0例;9例骨性融合,4例齿状突骨不连,2例术后1年拆除内固定,未发现内固定断裂、松动、退钉。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安全、牢靠,是治疗创伤性环枢椎不稳的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
- 朱科军何登伟刘飞俊
- 关键词:寰枢椎不稳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相关作者
- 万仑

- 作品数:112被引量:361H指数:9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内固定 机器人辅助 椎弓根螺钉 腰椎
- 刘仲前

- 作品数:155被引量:43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内固定 骨折 内固定治疗 骨巨细胞瘤
- 胡豇

- 作品数:163被引量:41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内固定 机器人辅助 胸腰椎 后凸畸形
- 阮永平

- 作品数:175被引量:45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固定术 颈椎 解剖学 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
- 王跃

- 作品数:304被引量:1,042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内固定 手术治疗 骨折 疗效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