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07 篇“ 冬麦区 “的相关文章
北方冬麦区 小麦苗情分析及春季管理技术建议 2024年 北部冬麦区 和黄淮冬麦区 是我国小麦主产区 ,常年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70%以上。由于2023年秋播时大部分土壤墒情比较适宜,因此小麦播种质量高,出苗齐,苗情好,群体充足,个体健壮。冬季和早春雨雪充足,土壤墒情好,苗情长势整体好于常年,但还要加强春季管理,认真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力争2024年小麦丰收高产。因此,提出以下管理技术建议,供各级技术人员和种麦农民参考,一是科学春管,分类施策,促控结合;二是绿色防控病虫草害;三是防灾减灾,积极应对;四是适时收获,颗粒归仓。 赵广才关键词:小麦 春季管理 基于GYT双标图对北部冬麦区 国审小麦品种的回溯分析 2024年 北部冬麦区 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 之一,对该麦区 历年国审小麦品种进行回溯分析有助于小麦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基于产量与熟期、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品质指数、抗病指数和抗寒指数等性状的组合,采用品种-产量×性状组合(GYT,genotype by yield×trait)双标图方法对2003-2023年期间北部冬麦区 47个国审小麦品种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47个国审小麦品种可划分为4个特征显著的品种类型。其中,Ⅰ型品种综合表现优秀,在产量与早熟性、抗病性、抗寒性、千粒重和容重等性状组合上表现突出,在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和品质指数组合上表现优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价值最高,主要包括京麦179、京农16和津麦3118等8个品种。Ⅱ型品种综合表现优良,在产量与品质指数、穗数组合上表现突出,在产量与抗病指数、抗寒指数组合上表现稍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但应注意生产安全,主要包括京麦202、京农19和轮选158等13个品种。Ⅲ型品种的产量与抗病和抗寒指数组合最好,但在其余性状组合上表现差,综合生产应用价值有限,可作为抗性亲本。Ⅳ型品种综合表现较差,可选择单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作为育种亲本应用。根据各品种在GYT双标图ATA轴上的投影位置,筛选出综合表现优良的京麦179、京农16、津麦3118、京麦189、京麦202、京花12号、京农19、轮选158和中麦623等品种。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分析方法基于“产量-性状”组合水平对北部冬麦区 小麦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研究,为其他作物和地区 的类似研究提供了参考。 张笑晴 许乃银 孙晶 刘素娟 梁晨 刘林斌 徐剑文 许栩关键词:品种审定 多性状 中国长江流域冬麦区 小麦品种试验精确度回溯分析 2024年 为全面评价长江流域小麦品种区 域试验精确度的发展水平,分析了2011—2021年度中国长江流域冬麦区 单年单点和一年多点小麦区 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对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生育期、株高、基本苗和最高茎数等性状的试验精确度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麦区 单年单点品种试验精确度较好,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EV)在5%和10%以下的试点数占比分别在60%和95%以上,但品种比较精确度(RLSD_(0.05))在3%以下的试验比例不到10%,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单点品种试验RLSD_(0.05)在10%以下的试点数分别占比约60%和90%。一年多点区 域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显著优于单年单点试验,上游和中下游试验平均CEV分别在8%和5%以下。采用试点固定模型时,长江上游和中下游试验平均RLSD_(0.05)分别为2.19%和1.49%,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对品种比较精确度的要求;但采用试点随机模型时,小麦品种试验尚无法鉴别出品种间3%的产量差异。试验对生育期、株高、基本苗、千粒重和穗数的RLSD_(0.05)优于产量性状,而最高茎数和穗粒数的RLSD_(0.05)较低。 张笑晴 吴宏亚 伍玲 霍珊珊 汪尊杰 朱华忠关键词:小麦 新疆冬麦区 AL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杂种优势和聚类分析 2024年 为了解新疆AL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间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关系,利用稳定不育系8份,恢复力强的恢复系9份,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8×9)设计配制72个F 1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再根据亲本性状和一般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类群。结果表明,三系小麦杂交组合中普遍存在产量和产量性状杂种优势,针对强优势组合的亲本选择,双亲之一一般配合力(GCA)或双亲GCA之和为正值且相对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中亲优势与父本和母本GCA值之和呈极显著正相关,父本和母本的GCA相关性大于特殊配合力(SCA)相关性。针对6个性状的GCA效应值和性状表型值分别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配合力距离远的亲本组配可能出现强优势杂交组合的几率较大,性状表型值距离较远的两个亲本同一性状之间的优势互补也可以在后代中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将17个亲本划分为4个和5个类群,为后续AL型杂交小麦强优势杂交组合的配制提供了依据。 孔德真 聂迎彬 崔凤娟 李伟 桑伟 徐红军 刘鹏鹏 田笑明关键词:配合力 杂种优势 北部冬麦区 旱地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综合分析 2023年 以2011—2020年北部冬麦区 旱地区 域试验的85个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稳定时间、产量、株高、有效穗数、湿面筋含量、每穗粒数、最高茎蘖数、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基本苗数、全生育期、容重。产量三因素中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与株高、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产量三要素中,有效穗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与每穗粒数呈正相关。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稳定时间呈正相关。农艺性状的前4个主成分反映了89.792%的原始数据信息,第1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42.053%,综合为产量因子,第2主成分、第3主成分、第4主成分分别综合为生长因子、蛋白因子和稳定因子。在北部冬麦区 旱地小麦选育过程中,应选择株高较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多的小麦品系作为基本目标和突破口。 孙军伟 张珂 张俊灵 王吉宁 杨子光关键词:小麦 农艺性状 旱地 黄淮冬麦区 小麦科学种植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我们结合小麦创新团队多年研究、调查和实践,参阅大量国内外的资料,汇集了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本书全面总结了黄淮冬麦区 生产及生产概况,介绍了近年来黄淮冬麦区 的主要推广品种,深入分析了小麦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适... 王福玉黄淮冬麦区 小麦–夏玉米产量及积温特性分析 2023年 本研究以小麦品种济麦22、济麦70等,夏玉米品种郑单958,运单76等为试验材料,结合当地的气候特性来探究黄淮冬麦区 轮作系统中2茬作物的产量潜力、积温分布特性及适宜播期等。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小麦–夏玉米品种组合搭配为“金禾12339-华单136”,其总产量可达20413.5 kg/hm2,比最低品种组合搭配增产8.79%。无论是小麦品种还是玉米品种,其产量除与生育期的积温有关外,与积温的利用效率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周年积温的分配上,夏玉米品种所需积温明显多于小麦品种,占到周年积温的大约一半,而另一半为小麦和农耗期所占有。通过高积温利用率品种的筛选利用和播期的合理调整,可以实现冬小麦–夏玉米的周年高产高效。根据积温特性分析,当地形成冬前壮苗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15日,极限播期范围为10月1日~20日。 李世平 安晓东 宋立红 靖华关键词:冬小麦 夏玉米 积温 黄淮冬麦区 不同来源地新育成小麦品种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2023年 为系统了解黄淮冬麦区 不同来源地(南片、北片)小麦性状多样性现状,以黄淮冬麦区 新育成的109份小麦为材料,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对黄淮冬麦区 新育成小麦的12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性状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9份小麦中,南片、北片各有84、25个品种,分别占比77.1%、22.9%。强筋、中强筋小麦分别占比11.9%、16.5%,合计占比28.4%。12个性状变异系数在1.66%~76.64%,平均为11.37%,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容重的最小。12个性状的H′在1.50~4.65,平均为3.78,基本苗的H′最小,其余均在3.00以上。北片小麦12个性状的H′均高于南片,增幅为24.7%~188.6%,生育期的增幅最小,基本苗的最大。在平方欧氏距离10.0处,黄淮冬麦区 109个小麦被聚为六大类,大部分小麦按来源地聚在同一大类。不同来源地的小麦容重、生育期、穗数、吸水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南片比北片分别低0.9%、3.5%、11.0%、4.1%。不同来源地小麦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差别较小,南片为80.25%,北片为83.33%。不同来源地综合得分均表现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和中筋小麦。北片小麦性状的丰富度、均匀性高于南片,进化潜力较高,穗数、穗粒数、容重、蛋白质含量、吸水率5个性状可用于评价小麦的综合表现;南片小麦应积极改良品种,注重品种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拓宽遗传基础,生育期、穗数、产量、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6个性状可用于评价小麦的综合表现。 张会芳 齐红志 孙岩 冯晓 杨翠苹 卓文飞 燕照玲 齐学礼关键词:黄淮冬麦区 聚类分析 近20年黄淮冬麦区 南片小麦种质性状演变及其育种价值评价 被引量:1 2023年 为研究黄淮冬麦区 南片小麦种质性状演变,以黄淮冬麦区 南片近20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变异系数分析、性状无量纲化后拟合趋势线、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D´值)评价、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从新视角探究黄淮冬麦区 南片近20年小麦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筛选可用于黄淮冬麦区 南片小麦品种评价的指标以及表现优异的种质。结果表明,2003—2022年黄淮冬麦区 南片共育成443个小麦品种,按育成品种数量可分为3个阶段:基本稳定阶段(2003—2017年)、明显抬升后短暂高企阶段(2018—2019年)、井喷式爆发阶段(2020年至今)。黄淮冬麦区 南片近20年小麦育成品种的株高随年份呈缓慢下降趋势;吸水率维持不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基本苗、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呈上升趋势,其中千粒重、产量、基本苗、容重、湿面筋含量上升势头相对较强,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千粒重的提高。优质专用麦(强筋、中强筋、弱筋)占比近些年不断攀升,主要得益于中强筋小麦占比的提升,强筋小麦占比未有明显提升,这主要受限于吸水率和稳定时间。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离散程度及其演变趋势差异较大,但其遗传多样性均随年份在不断提升,遗传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可将穗数、产量、容重、蛋白质含量、吸水率5个性状作为黄淮冬麦区 南片小麦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443个品种中,‘稷麦336’‘安科1801’‘济麦44’‘谷神麦19’‘华伟305’表现优异,综合评价得分较高,在强筋小麦的选育中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未来应继续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尤其是弱筋小麦的选育与引种,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 张会芳 张建红 刘海礁 孙岩 齐红志 王楠 段俊枝 郭燕 尹海燕关键词:小麦 种质 性状演变 主成分分析 一种适用于北部冬麦区 小麦的加代育种方法 本发明具体是一种适用于北部冬麦区 小麦的加代育种方法,解决了现有北部冬麦区 小麦的加代育种方法成本高、损耗大、选育方向正确性无法保证的问题。一种适用于北部冬麦区 小麦的加代育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第一年10月在温室... 左静静 闫贵云 王敏 左敏
相关作者
赵广才 作品数:341 被引量:2,798 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强筋小麦 施氮量 氮肥 何中虎 作品数:454 被引量:4,807 H指数:4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麦 普通小麦 引物 小麦品种 分子标记 任永康 作品数:109 被引量:310 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中间偃麦草 分子标记 白粉病抗性 冬麦区 吴政卿 作品数:164 被引量:759 H指数:15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选育 小麦品种 小麦籽粒 醇溶蛋白 雷振生 作品数:154 被引量:896 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选育 小麦籽粒 醇溶蛋白 普通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