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0篇“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文章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含量特征研究
2024年
为研究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高寒草甸、灌丛、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含量特征,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收集0—60 cm土层样本,分析了土壤总碳(TC)、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无机碳(SIC)含量。结果显示,SOC在各植被类型土壤TC含量中占绝大比重,且在0—20 cm土层含量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植被类型间,落叶松人工林的TC和SOC含量普遍高于高寒草甸和灌丛,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碳储存贡献显著;不同植被类型的SIC含量均很小,且在不同植被类型间表现出差异性,灌丛在0—40 cm土层中SIC含量较高,而落叶松人工林在整个土层中SIC含量相对稳定。本研究探析了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储存功能的影响,为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张红勇王寒冰欧涛王建辉
关键词: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高寒草甸灌丛落叶松人工林
基于Unity3D技术的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蝴蝶识别手机App的设计与应用
2024年
生物多样性监测对研究人员即时在空中识别物种的能力要求很高。为避免人眼误鉴,且提高野外监测识别蝴蝶种类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以及解决用户在野外使用纸质书籍及资料查询的不便。本研究采用Unity 3D技术,C#作为编程语言,基于Photoshop中的3D技术,以甘肃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蝴蝶样本为例进行建模,进而开发手机App实现野外对蝴蝶的准确鉴定。结果显示,通过软件的页面交互实现App中蝴蝶种类的识别和查询功能,点击程序进入主界面,包括兴隆山简介、兴隆山蝴蝶、兴隆山地图、兴隆山天气等应用,其中蝴蝶形态以3D技术进行展示。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相应功能。经初步测试,这款App的开发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为相关研究人员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提高了野外蝴蝶识别的准确性,也为下一步使用其他语言乃至进行更大范围的蝴蝶识别App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王志成银璐张奥博张文森尚素琴李秀山
关键词:蝴蝶移动应用程序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该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依据海拔梯度将保护区划分为6个植被垂直带[草原带(1800~2000 m)、地灌丛带(2000~2200 m)、亚高针叶林带(2200~2900 m)、亚高矮林带(2900~3000 m)、高灌丛带(3000~3500 m)、高草甸带(>3500 m)],在整理6个植被垂直带植物名录的基础上,以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各植被垂直带的种子植物丰富度、生活型、系成分和系统发育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植物多样性沿植被垂直带海拔升高的垂直变化规律,以揭示植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为地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按最新的分类系统划分,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隶属于87科387属889种,植物科、属、种丰富度随植被垂直带海拔升高呈单峰分布格局,在亚高针叶林带达到峰值(81科304属661种);各植被垂直带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呈中等不相似和极不相似水平,海拔越靠近的植被垂直带间相似性系数越高。(2)保护区内种子植物不同生活型的垂直变化格局存在差异,木本植物所占比例沿植被垂直带海拔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草本植物呈相反的变化格局,且各植被垂直带中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始终高于木本植物。(3)保护区植物在属水平上,热带成分所占比例随植被带海拔升高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温带成分占比呈上升的变化趋势。(4)系统发育结构在中低海拔域的亚高针叶林带呈发散型,在高海拔域(>2900 m)的3个植被带中呈聚集型,说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非随机分布格局在群落构建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
安永梅杜维波周晓雷张晓玮武利玉
关键词:植物区系植被垂直带
基于GIS和RS的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陈沟峡一带矿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基于GIS、RS技术,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陈沟峡一带当下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具体方法为选取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构建矿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结合目视解译,对内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加权评价,将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同时为后续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出了建议。
吴瑾王磊张红勇冯永林
关键词:矿区生态环境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蝶类监测与多样性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通过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种群动态的长期监测,进一步了解该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而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以维护保护区物种多样性。【方法】2016―2018年连续3年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5个林场(麻家寺、官滩沟、兴隆山、马坡和上庄)进行蝶类生物多样性监测,选取6条样线,即:样线Ⅰ(代家窑)、样线Ⅱ(火烧沟)、样线Ⅲ(范家)、样线Ⅳ(香沟门)、样线Ⅴ(红庄子)、样线Ⅵ(徐家峡)。计算各样线蝶类多样性指数,包括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等,并分析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蝶类的群落特征和系组成。【结果】2016―2018年连续3年共采集蝴蝶标本4618号,经鉴定隶属7科64属100种,其中眼蝶科(2473号)是保护区的优势类群,喙蝶科(仅1号)为保护区的稀有种。多样性分析表明:样线多样性为样线Ⅰ>样线Ⅵ>样线Ⅲ>样线Ⅳ>样线Ⅱ>样线Ⅴ,均匀度指数为样线Ⅱ>样线Ⅴ>样线Ⅵ>样线Ⅰ>样线Ⅳ>样线Ⅲ,物种丰富度为样线Ⅲ>样线Ⅳ>样线Ⅰ>样线Ⅵ>样线Ⅴ>样线Ⅱ。相似性分析表明:样线Ⅱ和样线Ⅴ为极不相似,样线Ⅰ和样线Ⅲ、样线Ⅰ和样线Ⅳ、样线Ⅲ和样线Ⅳ均为中等相似,其余样线两两间为中等不相似。系组成表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100种蝴蝶中古北种56种,占蝴蝶总种数的56%;东洋种2种,占蝴蝶总种数的2%;广布种42种,占蝴蝶总种数的42%。【结论】单一生态系统中蝴蝶群落的种数、个体数、多样性指数较低,复杂生态系统的蝴蝶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
吴兴波周惠丽张红勇彭鹤年王召龙白映禄尚素琴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度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运用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初报被引量:1
2019年
指出了自1996年王香亭主持进行了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外,已多年未进行过野生动物当地资源调查。于2017年1~12月,在保护区5个管理站内设置了30个1km×1km网格,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保护区内首次监测到了野猪,再添了一个物种。
徐涛陈蕾
关键词:红外相机数据采集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产自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且以该地命名的植物资源被引量:4
2019年
介绍了产自兴隆山并以该地命名的6种草本植物资源,分别为:榆中贝母(Fritllaria yuzhongensis G.D.Yu etY.S.Zhou)、马衔黄芪(A.mahoschanicus Hand.-Mazz.)、兴隆陇芥(Synstemon petrovii var.xinglongnicus An)、兴隆山棘豆(Oxytropis xinglongshanica C.W.Chang)、兴隆獐牙菜[Swertia tetraptera (Maxim.)var.xinglongensis JiMa et R.N.Zhao]和兴隆山毛茛[Ranunculus tanguticus (Maxim.)Ovcz.var.xinglongshanicus Z.X.Peng et.Y.J.Zhang var.now],其中榆中贝母和马衔黄芪为药用植物,榆中贝母和兴隆山棘豆为保护区独有种。
王春玲裴应泰张珊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
基于游客支付意愿的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自从开展旅游活动以来,景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旅游活动的侵扰,不仅农家乐等建筑设施占用大量面积的林地,土壤污染,水污染等污染问题对景的环境也构成很大威胁。此外,旅游发展中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冲突也...
王劲松
关键词: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文献传递
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蓟马种类调查
2018年
对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蓟马种类进行了调查和标本采集,共获标本204号。鉴定结果表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蓟马种类共21种,隶属2亚目3科6属。蓟马科4属15种,其中蓟马属11种,占总种数的52.38%;花蓟马属2种,占总种数的9.5%;齿蓟马属1种,占总种数的4.76%;带蓟马属1种,占总种数的4.76%;纹蓟马科纹蓟马属2种,占总种数的9.5%;管蓟马科简管蓟马属4种,占总种数的19.05%。蓟马属是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蓟马优势种群。
朱亚灵
关键词:多样性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4
2018年
本文指出了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资源与遗传基因特征,尤其是在我国偏远的西部地带有这样的生态保护区是非常少见的。由于生态保护区的存在,其间丰富的生态系统对该生态的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内的生态环境,而且对该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初步评价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地发展对策。
白彩霞
关键词: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

相关作者

孟秀祥
作品数:108被引量:51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马麝 MOSCHUS 圈养马麝 圈养 林麝
李秀梅
作品数:23被引量:140H指数:8
供职机构:济南大学
研究主题: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旅行费用法 游憩价值 条件价值法 TCM
赵强
作品数:132被引量:603H指数:12
供职机构:济南大学
研究主题:胃癌 表达及意义 胃癌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蛋白表达
潘世秀
作品数:8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马麝 MOSCHUS SIFANICUS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栖息地选择
冯金朝
作品数:278被引量:1,992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马麝 民族生态学 沙冬青 MOSCHUS 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