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967篇“ 体成分“的相关文章
基于成分探索儿童脂状况及适宜的肥胖界值点
2025年
目的应用成分探索儿童脂状况以及利用脂肪质量指数(FMI)、脂含量百分比(PBF)探索儿童肥胖的诊断切点。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测量2017年1月—2022年8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部门诊就诊的22198名儿童成分。记录参与者的质量指数(BMI)、脂肪量(FM)、去脂重(FFM)、FMI和PBF等指标。结果男、女童3~5岁的BMI、PBF和FMI呈下降趋势,5岁以后的BMI、PBF和FMI呈不断增长趋势,而男童的PBF和FMI在10岁以后呈下降或平缓趋势。ROC曲线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别FMI和PBF诊断肥胖的AUC均大于0.900,特异度和灵敏度基本>90%。结论FMI和PBF作为临床预测肥胖指标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FMI或PBF可直观准确地反映儿童脂含量和变化。
何璐赵焱龚金鑫赵璐张小林毛广惠马周瑞师晓燕蔡世忠严向明
关键词:肥胖体成分儿童
银川市3所小学6~12岁儿童成分特征分析及其与儿童血压偏高的关系
2025年
目的 探讨银川市3所小学6~12岁儿童的人成分特征,并分析身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指标与血压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和方便抽样技术,对银川市3所小学6~12岁儿童测量人成分和血压,分析不同年龄段特征及性别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人成分指标与儿童血压偏高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5 503名小学生。男生的重指数、腰围、肌肉比率、骨骼肌比率、瘦重比率、基础代谢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高于女生(P<0.05)。型消瘦、正常、超重、肥胖儿童中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是5.1%(95%CI 3.5%~7.1%)、9.4%(95%CI 8.4%~10.4%)、15.6%(95%CI 13.1%~18.3%)、25.3%(95%CI22.2%~2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生)、骨骼肌比率是儿童血压偏高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655(95%CI 0.536~0.788)、0.739(95%CI 0.653~0.837),年龄、腰围是儿童发生血压偏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72(95%CI 1.188~1.362)、1.070(95%CI 1.048~1.092)。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显示,脂百分比与儿童血压偏高呈非线性关系(非线性P<0.001),儿童血压偏高与内脏脂肪面积、腰围呈正向线性关系,与骨骼肌比率、肌肉比率、瘦重比率呈反向线性关系(非线性P>0.05)。结论 银川市3所小学5 503名6~12岁学生成分存在性别差异,超重肥胖儿童血压偏高检出率较高,性别、骨骼肌比率、年龄、腰围、脂百分比是影响儿童血压的主要因素。
常静徐玲玲王伟红薛涛
关键词:体成分儿童血压偏高体脂百分比
运动干预对社区居民形态与成分的影响研究
2025年
通过招募20~60岁的实验被试62人,运用跨理论模型的阶段理论(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和维持)将被试划分为运动习惯育成组和科学健身指导组,遵循实验要求完成实验的被试共46人;在实验前后对被试进行运动健康检测评估(实验前测T0和实验后测T1),并根据被试的身情况及行为阶段推荐运动处方。研究结果表明:(1)8周的行为改变干预能显著改善社区居民的形态指标,对成分也有相应的作用;(2)社区居民脂与形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跨理论模型的运动干预能增加骨骼肌与形态呈现反向关系;(3)脂是影响社区居民形态指标的核心因素。
吴友良
关键词:体成分
中老年男性格测量、成分与定量CT腰椎骨密度相关性
2025年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技术测量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探讨格测量、成分分析指标与中老年男性腰椎BM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格检查的1152名中老年男性检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受试者年龄、身高、重、血压、腰围、臀围、脂肪质量与肌肉质量数据,并计算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P)与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同时使用QCT技术测量受试者腰椎BMD值,按照BMI进行分组,分为BMI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及肥胖组(BMI为>24 kg/m^(2)),并在两组中分别按照骨量诊断标准进行讨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格测量、成分分析指标与腰椎BMD的相关性。结果在BMI正常组中,骨质疏松组的年龄、收缩压、腰臀比、BFP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SMI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P均<0.05);超重及肥胖组中,骨质疏松组的年龄、收缩压、腰围、腰臀比与BFP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SMI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I正常组中腰椎BMD值与年龄、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85,r=-0.122,r=-0.199,r=-0.168,P均<0.05),与SMI呈正相关(r=0.226,P<0.05);超重及肥胖组中腰椎BMD值与年龄、收缩压、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79,r=-0.087,r=-0.101,r=-0.187,r=-0.199,P均<0.05),与SMI呈正相关(r=0.251,P<0.05)。在校正年龄因素后,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BMI正常组中腰椎BMD值与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157,r=-0.212,r=-0.134,P均<0.05),与SMI呈正相关(r=0.167,P<0.05);超重及肥胖组中腰椎BMD值与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120,r=-0.163,r=-0.126,P均<0.05),�
刘澳周菁孙永兵戚昕杜亚玮周阳李中林武肖玲邹智吕雪李永丽李昊
关键词:体格测量体成分分析
维生素E对罗非鱼生长性能、成分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025年
文章旨在探究维生素E对罗非鱼生长性能、成分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1200尾健康的均重(4.15±0.03)g雄性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日粮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30、60和120 mg/kg的维生素E,试验为期56 d。在初重一致的基础上(P>0.05),60和120 mg/kg的维生素E组罗非鱼末重较对照组显著提高4.00%和4.87%(P<0.05),增重率显著提高4.79%和5.21%(P<0.05),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1.91%和2.07%(P<0.05);120 mg/kg的维生素E组罗非鱼饲料系数显著下降5.26%(P<0.05),蛋白质效率显著上升3.76%(P<0.05)。60和120 mg/kg的维生素E组罗非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上升(P<0.05),此外,维生素E对罗非鱼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指标:60和120 mg/kg的维生素E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能力显著上升(P<0.05),120 mg/kg的维生素E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肝脏指标:60和120 mg/kg的维生素E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上升(P<0.05),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30~120 mg/kg的维生素E组CAT活性显著上升(P<0.05)。总之,维生素E能促进罗非鱼生长,提升抗氧化能力,以120 mg/kg添加量效果最佳。
李林杨永亮肖伟
关键词:维生素E罗非鱼体成分抗氧化
中老年人膳食模式与人相位角等成分指标关系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膳食模式与机相位角、成分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23年6~7月,选择北京市房山区张坊村作为调查点,招募45周岁及以上中老年人。采用食物频率法进行膳食调查,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挖掘膳食模式,生物电阻抗法测量相位角、成分指标(包括右上肢、左上肢、右下肢、左下肢、躯干节段和全身相位角指标数值,以及重、蛋白质总重量、矿物质总重量、脂肪总重量、去脂重、骨骼肌、内脏脂肪面积等)。应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5种膳食模式(模式1以禽肉、动物内脏为特征食物,命名“动物性食物”模式;模式2以新鲜水果、小吃类突出,命名“新鲜水果-地方小吃”模式;模式3以鱼虾类和大豆类为特征食物,命名“鱼虾-大豆”模式;模式4以薯类为特征食物,命名为“植物性食物”模式;模式5以茶水、面食为特征食物,命名“中国茶-面食”模式)与相位角、成分关系。结果 纳入124名研究对象,男性55名,女性69例。男性节段相位角值、总相位角值、重、蛋白质总重量、矿物质总重量、去脂重、骨骼肌总重量均显著高于女性,脂肪总重量、内脏脂肪面积则显著低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发现,“鱼虾-大豆”模式与男性躯干相位角、双侧下肢相位角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内脏脂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动物性食物”模式与女性躯干相位角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鲜水果-地方小吃”模式和“中国茶-面食”模式与女性部分成分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中老年人适当增加鱼虾类、大豆及动物性食物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可提升整膳食质量,对于改善机相位角、成分及营养健康状态,存在积极作用。
李程李亚茹王楠葛智文毕研霞王宇霞王旖思王佳丁冰杰洪忠新
关键词:膳食模式相位角体成分中老年人生物电阻抗
绝经激素治疗联合个化综合管理对绝经女性成分和下肢肌力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探讨绝经激素治疗联合个化综合管理对绝经女性成分、下肢肌力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单中心、开放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就诊的绝经后未用任何药物治疗的18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激素安全性分析后排除激素治疗禁忌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均服用雌二醇片2mg/雌二醇片2mg+地屈孕酮片10mg序贯疗法治疗6个月。对照组进行普通管理,观察组进行个化综合管理对患者进行营养、运动、饮食指导,成分分析等。治疗前后测量患者腰围、臀围、身高、重、重指数(BMI)、成分、下肢肌肉分布系数、左下肢肌力、右下肢肌力、膝关节活动度,观察两组指标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测定两组肝肾功能和内分泌激素指标。治疗6个月后,根据自制的依从性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脂肪分布及脂肪百分比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下肢肌肉系数、左下肢肌力、右下肢肌力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卵泡刺激素,黄生成素明显降低,雌二醇明显增加(P<0.05);且两组治疗后肝肾功能及内分泌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个化综合管理联合绝经激素治疗可以增加下肢肌力,提高膝关节活动度,降低全身脂肪百分比及脂肪分布,增加用药依从性。
赵晨熙阮祥燕
关键词:绝经下肢肌力体成分
选育系F_(4)与非选育系长春鳊生长、成分和肌肉品质对比研究
2025年
为探究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选育系第4代(F_(4))与非选育系(CON)之间的差异,进行了9个半月的养殖生产对比试验,对两个品系的生长性状、一般成分以及肌肉营养品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系F_(4)组的终末质量、终末长、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等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非选育系(CON组)(P<0.05),具有更好的生长和形指标参数,其中F_(4)组终末平均质量比CON组高25%,肥满度也显著高于CON组(P<0.05);F_(4)组肌肉中的游离氨基酸Gly、Pro、Ala和Met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同时,F_(4)组鲜味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F/T)略高于CON组;对于脂肪酸而言,F_(4)组C16∶0、C18∶1、C18∶2、ΣSFA和ΣPUFA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结果表明,长春鳊生长形指标受不同品系的影响较大,选育系长春鳊F_(4)在生长、生化成分和肌肉营养品质方面优于非选育系,但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对鱼影响的过程较为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徐文涛冯亚明杨智景顾郑琰徐晔顾海龙
关键词:育种体成分营养品质
化综合管理对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成分、排卵率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个化综合管理对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成分、排卵率及用药依从性的改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诊治的超重肥胖PCOS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100例。两组均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Ⅱ)降雄激素治疗3个周期,对照组给予普通管理,试验组给予个化综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周期后的腰围、重指数、成分、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黄生成素(LH)、雌二醇(E_(2))、孕酮和睾酮水平,以及治疗后的排卵效果、用药依从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重指数、脂肪分布、脂肪百分比、腰围、FSH、LH、E_(2)、孕酮、睾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脂肪分布、脂肪百分比、LH、睾酮下降,腰围缩小,且试验组低于或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E_(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重指数较治疗前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重指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试验组优势卵泡生成时间、孕酮水平、优势卵泡数、恢复排卵率、用药完全依从率均早于或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营养指导、运动指导、生活方式习惯指导等的个化综合管理可以提高PCOS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依从性,促进减重,提高排卵率。
赵晨熙阮祥燕
关键词:超重肥胖体成分排卵用药依从性
单个流包裹成分激光剥蚀原位分析方法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2025年
包裹是矿物晶生长过程中或生长后被捕获的微小珠滴,可以直接保存有关古流的物理和化学信息,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研究。单个流包裹激光剥蚀分析能够原位测量流包裹中的多种元素组成,是有效检测成矿流组成的重要分析手段,目前主要有LA-ICP-MS、LIBS和LA-ICP-AES等方法,其中以LA-ICP-MS的优势最为明显。本文对流包裹原位分析过程中包裹选择策略、包裹剥蚀方法、检测测量方法及其定量计算原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认为光谱和质谱的联用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分析精确度和准确度,是未来单个流包裹原位分析应该重点发展的方向。同时,总结了近年来单个流包裹成分分析在矿床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和贡献,包括成矿流的来源、成矿元素的迁移和沉淀过程。
高振丽杨武斌屈潘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微区分析

相关作者

徐奇友
作品数:271被引量:1,232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镜鲤 饲料 体成分 哲罗鱼 血清生化指标
姚兴家
作品数:83被引量:36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体成分 儿童 性激素水平 肥胖 12
王常安
作品数:215被引量:701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研究主题:镜鲤 饲料 体成分 哲罗鱼 消化酶
海向军
作品数:108被引量:285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体成分 成人 东乡族 汉族 藏族
邓琼英
作品数:95被引量:209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毛南族 遗传多态性 体成分 仫佬族 短串联重复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