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84篇“ 亲亲相隐“的相关文章
- 评“亲亲相隐”
- 2025年
- 中国历代刑律大多认同一个原则:亲属之间如有罪行允许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此所谓“亲亲相隐”,即亲属家人之间可以互相帮助隐瞒罪行。亲亲相隐的起源和中国历朝对其的态度。作为传统礼制,“亲亲相隐”发端于东周,而将其正式写入司法原则的,则是汉宣帝。
- 张瑞明
- 关键词:亲亲相隐司法原则汉宣帝隐瞒刑律告发
- 亲亲相隐和“自然与礼法之争”
- 2025年
- 关于儒家的“亲亲相隐”问题,历来都是中国古典伦理学的讨论重点之所在。支持者认为,“亲隐”的选择代表了儒家对孝道的重视,也彰显了对人情的关注。反对者则认为,“亲隐”会破坏共同体的共识与基础,带来不可避免的腐败倾向。本文认为,“亲亲相隐”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儒家教化伦理中调和家庭与共同体的道德取向,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西方古典学中所讨论的“自然与礼法之争”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式。
- 潘骁扬
- 关键词:亲亲相隐家庭伦理
- “亲亲相隐”的立法沿革、法理蕴含及价值思考
- 2025年
- “亲亲相隐”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从思想到原则再到制度、从“子为父隐”到“父子相隐”“亲亲相隐”再到“同居相为隐”的一系列转变。从法理视角分析“亲亲相隐”,法理蕴含:道理上,其源于天道的人性伦理;事理上,其满足统治阶层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治理需求;义理上,其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情理上,其属于孝亲观念在法律上的贯彻。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仍有待完善之处,应在结合古代立法经验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加快完善立法,避免当事人陷入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之间二选一的两难境地。
- 王申萌于语和
- 关键词:亲亲相隐法理
- “亲亲相隐”制度的结构、解构与重构
- 2024年
- “亲亲相隐”制度作为一项我国本土的法律原则,起源于西周、确立于汉朝、集大成于唐朝、消亡于近现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亲亲相隐”制度的主体扩展、性质转变、原则呈现,体现出法的秩序价值、效益价值与人权价值,在长期的流变中植根于我国历史的封建统治与宗法制度,折射出人文关怀与厌恶诉讼的理念,在现代被重视实体程序与舍己报国的思想所替代。亲情无国界,随着“相隐”理念走入世界大多数国家,应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维度借鉴这一历史制度的有益元素,以优化完善我国现有的亲属拒证制度。
- 桂泽堃
- 关键词:亲亲相隐人权价值秩序价值宗法制度程序法
- 期待可能性与亲亲相隐原则的比较研究
- 2024年
- 亲亲相隐原则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主张亲属之间应相互包庇犯罪行为,而期待可能性理论则源于西方刑法学,主张行为人在无奈的情况下实施犯罪行为,可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这两种理念看似相悖,但有一定共同点,也存在不同之处。本文将通过比较期待可能性与亲亲相隐原则的适用条件、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方面,对这两个刑法原则进行探讨。
- 苑俊涛
-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亲亲相隐刑法原则人性
- 论“亲亲相隐”原则及其对当代中国法律的借鉴意义
- “亲亲相隐”原则是我国法史长河中的经典,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亲亲相隐”原则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经秦汉南北朝发展,至唐代成熟定型,明清进一步丰富完善。“亲亲相隐”原则传承了儒家的“孝文化”思想,维护了亲情伦理,彰显了人...
- 鲍麒方
- 关键词:亲情儒家人权
- 差序格局中“人情面子”与“亲亲相隐”效应对邪教滋蔓的影响研究
- 2024年
- 差序格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中国人在交往中始终贯穿着内外有别的总基调。“人情面子”“亲亲相隐”的文化根基是差序格局式的中国社会关系结构,根植于中国人“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的道德认知中,不同社会关系下所感知到的人际道德义务差异在邪教滋蔓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催生了邪教亲传亲、友传友的发展模式。深入剖析邪教滋蔓中的“差序格局”效应,对于提高邪教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 姚志超温世杭
- 关键词:亲亲相隐邪教
- “亲亲相隐”的情与法
- 2024年
- 我国的法治建设,除了强调法律的威严之外,也十分注重对人民群众朴素情感的关怀,在立法和司法程序上,尽可能地让人们避免情与法的冲突,更好地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驾护航。一2002年,刘清平教授在《哲学研究》发表《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一文,批评孔子“子为父隐”的说法,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徇情枉法的腐败行为。这一文章发表过后,一大批著名学者参与了讨论,或批评孔子,或为孔子辩护,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至今仍有部分学者参与其中。
- 张琳
- 关键词:亲亲相隐法治建设长治久安保驾护航人民
- “亲亲相隐”难题的马克思诠释
- 2024年
- 《论语》中“直躬证父”的故事阐发了儒家伦理“亲亲相隐”的原则,揭示了儒家面对家庭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伦理冲突所作出的独特诠释。其中,“叶公之直”作为烘托儒家伦理要求的参照物,在现代性语境下十分呼应地描绘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共同体模式。而黑格尔和施蒂纳对《安提戈涅》的解读为解析叶公“荆蛮之豪”的思想内涵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补充。黑格尔主张主体生存必须跨越家庭血亲达到国家公义的水平,施蒂纳则揭示了国家共同体的虚幻性与个人功利的真实性,二者的思想作为同一逻辑的不同环节展现了现代个人主义的虚无主义宿命。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和施蒂纳表达了他对消除异化、恢复人本真自由的“真实共同体”的理想追求,这一旨归构成了马克思对“亲亲相隐”难题的现代诠释。以“亲亲相隐”与《安提戈涅》为线索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儒学与马克思思想在共同体理论方面的共通性,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新境界提供理论支持。
- 姜涌崔健民
- 关键词:个人主义中国式现代化
- “亲亲相隐”中道德认知的视角差异被引量:1
- 2024年
- “亲亲相隐”问题中的道德认知易受个体自我中心的影响,因此其视角差异值得关注。通过三个研究比较了人们在当局者-旁观者视角下对“亲亲相隐”的道德认知,并考察了重要个体(自我建构和社会赞许性)和情境(错误严重性、社会关系和道德领域)因素的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对“亲亲相隐”的道德判断具有稳定的跨视角一致性;(2)相对旁观者视角,在当局者视角下个体的道德决策体现了更低的“亲亲相隐”倾向;(3)相对旁观者视角,在当局者视角下个体对“亲亲相隐”的道德认知分离程度更低,且更高的错误严重性促进了这一差异;(4)这些视角差异未受个体自我建构和社会赞许性的显著影响,并在多种道德领域中保持稳健,且仅存在于亲近者违法犯错的情况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人对“亲亲相隐”的复杂态度,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道德认知中的关系偏好。
- 许文涛张凯丽汪凤炎
- 关键词:亲亲相隐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决策
相关作者
- 梁涛

- 作品数:115被引量:46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研究主题:荀子 《孟子》 发微 儒学 性恶
- 俞荣根

- 作品数:166被引量:475H指数:12
- 供职机构:西南政法大学
- 研究主题:中华法系 儒家 亲亲相隐 礼法 法治中国
- 邓晓芒

- 作品数:327被引量:2,299H指数:26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形而上学 黑格尔 哲学 自由意志 中西
- 蒋海松

- 作品数:65被引量:116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法律 权利 亲亲相隐 东方主义 孟德斯鸠
- 段晓彦

- 作品数:31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大理院 民初 民事裁判 民事 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