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65 篇“ 互作效应 “的相关文章
长牡蛎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 作 效应 分析 2024年 研究以前期筛选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弧菌抗性家系为亲本,构建40个全同胞家系,评估了弧菌抗性选育家系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多个环境下的基因型与环境互 作 。结果显示,在不同日龄下,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6±0.10)—(0.59±0.13)和(0.30±0.08)—(0.59±0.13),为中高等遗传力,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25±0.06)—(0.41±0.11),为中低等遗传力。不同日龄的壳高和壳长遗传相关(0.429—0.828)均大于表型相关(0.192—0.611),除180日龄时,遗传和表型相关为低度正相关,其余各阶段均为中高度正相关;生长与存活性状的遗传和表型相关分别为(–0.138—0.380)和(–0.073—0.512),表现为中低度相关性。研究中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两个环境间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4—0.68)和(0.32—0.50),均小于0.7,表明乳山和荣成海区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状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与环境互 作 效应 ,因此对长牡蛎弧菌抗性进行选育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制定不同的育种方案。研究为长牡蛎抗弧菌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李寅 鲁林基 杨奔 李鹏飞 徐成勋 李琪 刘士凯关键词:溶藻弧菌 遗传力 长牡蛎 霉菌毒素对家禽的致毒机制及互 作 效应 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霉菌毒素是指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以及某些霉菌毒素使其基质发霉变质后形成的有毒化学物质。近年来,霉菌毒素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家禽健康和生产性能,对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霉菌毒素对家禽的毒性及其机制,以及霉菌毒素毒性的母体效应 和几种霉菌毒素之间的互 作 效应 ,为霉菌毒素的防控和家禽的健康生产提供参考。 彭馨 姜夏雨 杨烨 翟双双关键词:霉菌毒素 家禽 互作效应 基于BLUP和GGE双标图的花生产量基因型与环境互 作 效应 分析 2024年 本研究采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BLUP)和基因型主效加基因型-环境互 作 效应 (GGE)双标图的评价方法,对黄淮海中南片多点联合试验的小粒花生品种的丰产稳产适应性及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进行分析,探究基因型和环境对花生生长的影响,明确各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对BLUP值和原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热图对比,结果表明,两组数据之间有较多差异,对于产量变异的解释,BLUP值比原始数据更加可靠。BLUP-GGE双标图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开农308的丰产稳产适宜性排在首位,其次为汾花8号、远杂9102;泰安、开封、濮阳的区分力和代表性较强。 邓丽 任丽 郭敏杰 苗建利 芦振华 殷君华 王培云关键词:花生 GGE双标图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基因与环境(G×E)互 作 效应 分析 2024年 为了分析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橙快速生长品系生长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G×E)互 作 效应 ,本研究构建28个全同胞家系并将每个家系均分成3组,分别在乳山、荣成和黄岛海域进行养殖。利用双性状动物模型和REML法估计12月龄橙快长牡蛎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力及G×E效应 ,采用BLUP育种值估计法将壳高、体重和存活性状3个指标的育种值综合加权,以期筛选出普适性育种材料。结果显示,乳山和黄岛海区的表型显著优于荣成海区,更适合作 为养殖海区。乳山、荣成和黄岛3个海区生长存活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09~0.75、0.02~0.94和0.03~0.75,存在尺度效应 ,但除了存活性状的遗传力外,都属于中高遗传力,具有良好的遗传潜力,通过育种值估计法选育效果更佳;存活性状则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可通过表型直接选育。以不同海区为固定效应 ,综合3个环境计算出的生长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02~0.44,综合遗传力下降说明环境差异影响遗传力评估。此外,选育的目标性状在两两海区间的遗传相关均小于0.8,存在显著的G×E效应 ,在选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环境因素。通过比较综合育种值发现存在明显的基因重排效应 ,家系G25对乳山海区表现出特殊的适应性,家系G16对荣成海区具有特适性,而家系G23对乳山和黄岛表现出适应性,且筛选出了对3个海区具有普适性的家系G2。研究结果为橙快长牡蛎品系的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杜利杰 胡益鸣 马新航 郭浪 徐成勋 李琪关键词:长牡蛎 家系选育 育种值 马铃薯钾镁互 作 效应 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钾、镁肥配施不合理,钾、镁养分互 作 调控关系缺乏系统清晰认识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报道,系统综述了钾、镁元素交互 效应 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养分吸收与运移、块茎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深入分析了适合马铃薯生长的土壤K+/Mg2+比值范围,提出了马铃薯优质高产与养分高效协同提升的钾、镁互 作 研究发展方向,以期为马铃薯钾、镁肥的合理施用提供参考。 石小红 孔硕 贾立国 秦永林 樊明寿 刘坤关键词:马铃薯 养分平衡 β-乳球蛋白与二十二碳六烯酸互 作 效应 对β-乳球蛋白致敏性机制的影响 2024年 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G)是牛乳中的主要过敏原,以β-LG为原料,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分子模拟对接法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探究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与β-LG互 作 效应 及其对β-LG致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HA与β-LG结合后显著改变了β-LG中芳香族残基的微环境,使其极性增加;DHA通过疏水作 用力与β-LG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且结合后,β-LG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骨架发生折叠,随着DHA浓度的增加,β-折叠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α-螺旋相对含量的变化与β-折叠相反,β-转角、无规卷曲相对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此外,在两者结合后,β-LG的抗原性降低,DHA浓度为3 mmol/L时,免疫球蛋白E结合能力抑制率约为29%。 周韦妮 王婧 吴婷 沃俞馨 杜雅宣 姬雅雅 沙祎铖 陈代昌 赵倩 梁肖娜关键词:Β-乳球蛋白 二十二碳六烯酸 互作效应 致敏性 氮密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分布与糊化特性的互 作 效应 2024年 为了解氮密互 作 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分布与糊化特性的调控效应 ,以小麦品种淮麦44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120、180和240 kg·hm^(-2))和3个种植密度(180万、240万和300万株·hm^(-2)),分析不同氮密处理间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和黏度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小麦籽粒B型(粒径≤10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下降趋势,A型(粒径>10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先增后降趋势,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先降后增趋势。B型淀粉粒中,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2.8~10μm淀粉粒组的影响更大;A型淀粉粒中,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淀粉粒组粒径>22μm的影响更大。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小麦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等黏度参数指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均显著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均显著降低。施氮和增密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产量。由此可见,小麦施氮和增密主要通过增大A型淀粉粒比例和降低B型淀粉粒比例,影响胚乳淀粉粒度分布;施氮增加了淀粉黏度参数,增密降低了淀粉黏度参数,进而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 李浩杰 闫素辉 张士雅 雍玉东 张培文 李文阳关键词:小麦 粒度分布 蚯蚓肠道微生物与污染物的互 作 效应 及机制 2024年 蚯蚓具有固氮溶磷、促植物生长、指示土壤污染、去除污染物等多种生态功能,其肠道微生物起关键作 用。人类日益增强的活动使得土壤环境中存在大量外源重金属、抗生素、农药、微塑料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经蚯蚓摄食后进入肠道与其中的微生物发生相互 作 用。一方面,土壤污染物通过改变土壤及蚯蚓肠道环境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状态;另一方面,蚯蚓肠道微生物也能通过微生物降解、生物富集和吸附转化对土壤污染物起到去除作 用。本文主要从污染物胁迫下蚯蚓肠道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和蚯蚓肠道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作 用两个方面综述蚯蚓肠道微生物和土壤污染物之间的互 作 效应 及响应机制。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当前多组学分析技术在蚯蚓肠道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情况。以期进一步阐明蚯蚓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功能,使蚯蚓在修复与清洁农业生产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 用。 符芙蓉 孙扬 赵丽霞 李晓晶 翁莉萍 李永涛关键词:土壤 蚯蚓 肠道微生物 污染物 胁迫效应 盆栽柠檬微生物菌剂-化肥互 作 效应 研究 2024年 研究等量化肥条件下配施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柠檬苗树体生长、土壤矿质、酶活性的影响,为柠檬的绿色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支撑。以“云柠1号”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瑞丽进行了1年的盆栽试验。设置丛枝菌根-化肥、拜赖青霉-化肥、枯草芽孢杆菌-化肥、酵母菌-化肥处理,每种微生物菌剂均设置4个浓度梯度,以单施化肥(柠檬专用复合肥)作 为对照。在12次施肥结束后,测量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取土样分析土壤理化指标和酶活性。与单施化肥的处理相比较,微生物菌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调节土壤酶活性,进而提高并较好地保持柠檬植株生长。综合效果来看,拜赖青霉-化肥的效果最佳,各浓度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含量以及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其中,拜赖青霉菌剂41.7 mL/株+化肥20 g/株还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含量,拜赖青霉菌剂62.5 mL/株+化肥20 g/株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含量、土壤有效铜和交换性镁含量,拜赖青霉菌剂83.3 mL/株+化肥20 g/株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拜赖青霉菌剂125.0 mL/株+化肥20 g/株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铜和交换性镁含量。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微生物菌配施化肥来提高柠檬植株生长和改善土壤养分提供理论依据。 闫素云 周先艳 王自然 杜玉霞 李晶 钟文彬 付小猛 岳建强关键词:柠檬 微生物菌剂 化肥 土壤养分 间作 及减量灌溉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互 作 效应 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 I1)和传统灌水(540 mm, 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P)、单作 豌豆(P)、单作 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并计算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2021—2022两年结果表明:(1)I1和M‖P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P<0.05),且减量灌水与间作 种植模式交互 效应 显著(P<0.05);与MPI2处理相比,MPI1处理使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土壤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8.39%、33.12%、8.75%和32.84%。(2)I2处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I1处理(P<0.05);不同种植模式下,整个生育期土壤温度整体表现为M> M‖P> P;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灌水水平对作 物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种植模式对作 物产量影响显著(P<0.01),表现为M‖P处理产量最高;减量灌水与种植模式交互 效应 对GWP和GHGI影响显著(P<0.05),MPI1处理较MPI2处理的GWP和GHGI分别降低9.45%和10.00%。在绿洲灌区,减量灌水结合玉米‖豌豆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作 物产量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作 为河西灌区推广应用的种植模式。 殷民兴 赵财 葛丽丽 程宝钰关键词:间作 土壤 温室气体排放
相关作者
张春善 作品数:81 被引量:330 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维生素A 互作效应 肉仔鸡 铁 铜 朱军 作品数:168 被引量:2,155 H指数:3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水稻 陆地棉 英文 杂种优势 数量性状 王博 作品数:16 被引量:53 H指数:5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研究主题:互作效应 维生素A 铁 肉仔鸡 铜 张利环 作品数:70 被引量:249 H指数:9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维生素A 互作效应 铁 肉鸡 产蛋鸡 张映 作品数:413 被引量:1,492 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研究主题:茄子 猪肺炎支原体 卷烟 单性结实 卷烟主流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