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51篇“ 二云母花岗岩“的相关文章
- 锆石形貌与成分特征对藏南洛扎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的指示
- 2024年
-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高分异成因和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是近年来特提斯构造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关于这些花岗岩,特别是对具有较低演化程度的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的认识较为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成岩、成矿机制的全面理解。广泛存在于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可以有效记录岩浆演化过程的物理化学信息,已成为追溯岩浆‒热液演化历史的有效工具。为此,本文对藏南洛扎地区早中新世(约20~18 Ma)和中中新世(约12 Ma)两个期次二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系统的形貌特征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洛扎二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以富含继承核和具有围绕其生长的后期增生边(与淡色花岗岩岩浆作用有关)为特征。根据形貌特征,岩石中的新生锆石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自形程度较好,具有清晰的振荡环带,属于岩浆锆石;第二类自形较差,含较多包裹体,阴极发光图像下呈斑驳状,与典型的热液锆石特征一致。这两类锆石均具有较高的HfO_(2)和极高的U含量,结合其他微量元素成分(Nb/Ta、Y/Ho、REE等)特征,指示它们形成于分异程度较高的熔体,其中第二类锆石形成于富卤素流体活动的环境,表明岩浆体系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流体相的出溶。两类锆石在HfO_(2)、UO_(2)、P_(2)O_(5)含量和δEu值等化学组成上没有明显差异,表明流体出溶过程并没有伴随着显著的结晶分异作用。同时,两类锆石给出了相似的结晶温度,暗示流体出溶作用发生在岩浆等温减压过程。根据锆石Ce-U-Ti氧逸度计估算结果,两个期次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体系均具有极低的氧逸度(ΔFMQ<–1),并在岩浆向热液状态转化的过程中岩浆体系的氧逸度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该特征与其他典型的稀有金属成矿花岗岩具有相似性。
- 蒙安平戴国庆张娜刘志超
- 关键词:二云母花岗岩锆石氧逸度
- 川西扎乌龙地区卡吉亚二云母花岗岩、稀有金属伟晶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二者的成矿关系被引量:1
- 2024年
- 锂-铍等稀有金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早已将其列为禁止出口矿产名录,其战略地位非同一般。中国锂-铍矿产资源丰富,成矿背景优越,但地表第四纪覆盖严重,且分布不均。近年甜水海-松潘-甘孜造山带花岗伟晶岩型锂矿资源逐步被勘探发现,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川西石渠县扎乌龙锂矿作为该造山带中部重要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点,厘清该矿床锂资源聚集主控因素及其稀有金属富集规律将为甜水海-松潘-甘孜造山带下一步战略找矿行动提供指导和重要决策依据。本文对扎乌龙地区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脉、白云母钠长伟晶岩脉、电气石钠长石伟晶岩脉、卡吉亚二云母花岗岩体以及岩体边部的含电气石细晶岩、十字石黑云母片岩等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利用LA-ICP-MS独居石U-Th-Pb同位素定年技术,确定扎乌龙卡吉亚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晚三叠世213~211 Ma,含电气石细晶岩约形成于210 Ma,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约形成于210~200 Ma,富锂伟晶岩可能在205 Ma集中产出。结合前人年代学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扎乌龙矿区由二云母花岗岩、电气石细晶岩到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和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形成时代逐步年轻。210 Ma以后,岩浆演化逐步进入岩浆-热液阶段,在约10 Ma时间内发生了持续、多期次的岩浆侵位活动。此外,结合花岗岩向伟晶岩逐步降低的REE、K/Rb、Nb/Ta和Zr/Hf等微量特征值,以及高演化伟晶岩独居石矿物Nd、Eu负异常现象,表明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在扎乌龙伟晶岩稀有金属富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高建国周明召郑碧海李广伟靳文楷章荣清朱文斌许志琴
- 关键词:花岗岩
- 云开地体印支期构造转折——来自阳春二云母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制约
- 2023年
- 云开地体位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古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是研究华南印支期花岗岩构造背景的关键窗口。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云开地体阳春二云母花岗岩开展了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给出两组谐和年龄:一组为426.4±1.7Ma(MSWD=2.4,n=8)志留纪末,属加里东期;另一组为239.1±1.7Ma(MSWD=1.2,n=4)中三叠世,属印支期。独居石U-Pb定年结果为239.0±0.3Ma(MSWD=1.2,n=31),与第二组锆石U-Pb年龄一致,指示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阳春二云母花岗岩总体显示出S型花岗岩或过铝质花岗岩的特点,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对平坦,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全岩锆饱和温度低(725~747℃)。在同位素组成上,其全岩εNd(t)(-10.8~-9.4)、锆石εHf(t)(-13.2~-7.8)和独居石εNd(t)(-10.9~-8.4)三者之间相互吻合,并具有相似的亏损模式年龄(全岩tDM2(Nd)为1.8~1.9Ga、锆石tDM2(Hf)为1.8~2.1Ga、独居石tDM2(Nd)为1.7~1.9Ga),表明岩浆起源于古老再循环地壳物质的重熔,并经历了以斜长石和独居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我们认为阳春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从大洋俯冲到造山带垮塌的转折阶段:晚二叠世海相沉积和Ⅰ型花岗岩反映了古特提斯洋俯冲作用;早-中三叠世区域地壳发生强烈缩短加厚并诱发了深熔作用形成S型花岗岩,代表了同造山阶段;晚三叠世A2型花岗岩浆作用和陆相红层沉积指示造山带垮塌阶段。
- 麻志旺郭锋
- 关键词:岩石地球化学二云母花岗岩印支期
- 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帕戈勒中新世二云母花岗岩成因机制及对稀有金属铍成矿能力的指示被引量:1
- 2023年
- 淡色花岗岩是研究浅部地壳物质成分和碰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理想对象,也是稀有金属成矿的重要载体。本文研究的帕戈勒二云母花岗岩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复式花岗岩岩基的西南侧,以岩株和岩枝形式产出,局部偶见绿柱石。精细的锆石U-Pb定年显示,岩体结晶成岩年龄为18.4 Ma和17.6 Ma,形成于中新世。岩体具有高的SiO_(2)(72.78%~75.53%)和K_(2)O(4.83%~5.52%)含量,低的Al_(2)O_(3)(13.42%~14.60%)、MgO(0.10%~0.24%)、TFe_(2)O_(3)(0.86%~1.65%)含量,A/CNK为1.04~1.12,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花岗岩。(^(87)Sr/^(86)Sr)i=0.712139~0.713545,εNd(t)=-9.0~-8.3,Nd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211~1468 Ma,^(206)Pb/^(204)Pb=18.797~18.841,^(207)Pb/^(204)Pb=15.755~15.785,^(208)Pb/^(204)Pb=39.425~39.519,ε_(Hf)(t)=-6.8~+2.0,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值为970~1529 Ma,显示岩浆源区以中上地壳元古宇念青唐古拉群变质岩为主(70%~80%),混合有少量的幔源成分(20%~30%)。LREE/HREE=4.30~9.61,(La/Yb)_(N)=3.61~13.42,δEu=0.16~0.34,DI分异指数=95~97,K/Rb=76.51~116.39,且Rb、Th和U相对富集,P、Zr和Ti强烈亏损,Rb-Ba-Sr分异特征明显,暗示岩浆经历了强烈的钾长石、斜长石、锆石、磷灰石和黑云母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包括帕戈勒二云母花岗岩在内的念青唐古拉中新世花岗岩形成于印度大陆俯冲板片撕裂背景下,是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幔源岩浆沿着构造薄弱带上侵,并引发中上地壳泥质变质岩发生白云母脱水熔融形成壳源熔体,其与幔源岩浆混合并经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所形成。帕戈勒二云母花岗岩中局部偶见绿柱石,可能与富铍中上地壳部分熔融、强烈结晶分异和F-Be络合迁移等铍的富集机制有关。由这一富铍花岗质岩浆体系进一步演化形成的、分布在其外围的富铍花岗伟晶岩具有较大的铍成矿能力。
- 张霖原杨竹森侯增谦徐培言刘畅谢兰魁
- 关键词:二云母花岗岩中新世
- 中帕米尔塔什库尔干早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与中-基性包体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 2022年
- 中‒南帕米尔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岩浆爆发事件,出露的花岗质岩基规模巨大并且分布广泛。这些白垩纪花岗质岩石为钙碱性系列,具有弧岩浆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可能形成于Shyok洋和/或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环境,但其岩石成因与动力过程仍然不清楚。本文对中帕米尔塔什库尔干地区的二云母花岗岩与中‒基性包体开展了二次离子质谱(SIMS)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塔什库尔干二云母花岗岩与中‒基性包体形成时代分别为112.8±2.7 Ma和116.1±4.2 Ma,与早白垩世岩浆爆发期同期。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的SiO_(2)(71.79%~72.91%)、K_(2)O(4.60%~6.03%)和低的MgO(0.30%~0.53%)含量,总体显示弱过铝质特征(A/CNK=1.04~1.11)。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具有弧岩浆岩微量元素特征,以及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7916~0.721691,ε_(Nd)(t)=-10.4~-10.1)。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为S型花岗岩,源区主要为变杂砂岩,通过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形成。中‒基性包体的主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SiO_(2)=44.91%~56.61%,MgO=4.75%~9.80%);轻重稀土分异明显,无Eu异常;微量元素组成显示不同程度的亏损Nb和Ta;具有较为富集并且变化较大的Sr-Nd同位素特征((^(87)Sr/^(86)Sr)i=0.703927~0.707694;ε_(Nd)(t)=-5.9~-0.7)。通过分析认为Shyok洋和/或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沉积物发生部分熔融,熔体与上覆的新生岩石圈地幔发生交代反应,交代的辉石岩经历部分熔融形成具洋岛玄武岩微量元素特征的基性岩浆,岩浆上升形成基性包体。基性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同化混染了大陆下地壳,形成闪长质包体。推测中‒南帕米尔地区早白垩世岩浆爆发可能与地幔楔熔体的底侵作用所导致的地壳广泛熔融有关。
- 马鑫但卫王强王强王强唐功建
- 关键词:二云母花岗岩
- 东昆仑加鲁河中三叠世含石榴石二云母花岗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1
- 2020年
-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发育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富含暗色微粒包体的花岗闪长岩类,被认为是研究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天然实验室,然而同时代的过铝质-强过铝质型花岗岩在该地区鲜有报道.在东昆仑东段加鲁河地区新识别出一套含石榴石二云母花岗岩,为了探究其成因归属及地质意义,我们对其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该套岩石呈多条近平行脉状侵入花岗闪长岩中,主要组成矿物包括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副矿物中可见少量石榴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含石榴石二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42.0±1.4 Ma,属于中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化学成分上,该岩石具有高SiO2(74.49%~75.24%)、高K2O(4.21%~4.33%)、低P2O5(0.02%~0.03%)含量和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值为1.08~1.12)特征,表现出较高的分异程度.其U、Th、Pb、Rb等元素相对富集,Nb、Ta、P、Ti等元素相对亏损,其中P、Ti强烈亏损,这可能与磷灰石及钛磁铁矿的早期结晶分异有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为(61.55×10-6~119.05×10-6),有弱负Eu异常(δEu=0.51~0.65).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为-8.19^-2.78(均值为-5.6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3~1.6 Ga,全岩Nb/Ta比值8.22~9.67(接近地壳比值10.91),这与区域内近同期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特征相似,均指示该岩石可能源于下地壳的重熔.岩石中广泛发育的富云包体暗示岩浆上升途中捕获围岩物质,岩浆存在明显同化混染作用.综上,本文认为东昆仑加鲁河地区的含石榴石二云母花岗岩脉为一套过铝质-强过铝质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是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经历长期结晶分异作用并在上升途中受到围岩同化混染作用之后的产物.
- 王珂王连训马昌前朱煜翔高利远
- 关键词:东昆仑同碰撞
- 二云母花岗岩与含硼流体反应的实验研究:对电气石花岗岩成因的启示被引量:2
- 2019年
- 了解不同类型花岗岩的成因联系是认识花岗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关键.文章报道了在600~700℃、200MPa条件下,含硼(B)流体与二云母花岗岩的交代反应实验,重点研究了温度和流体B含量对交代反应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富B流体与二云母花岗岩反应可以形成电气石花岗岩.在700℃条件下,富B流体的加入会使二云母花岗岩发生部分熔融(包括黑云母和白云母含水部分熔融),电气石从部分熔融熔体中结晶.对比实验显示,增加流体的B含量能够明显促进二云母花岗岩的部分熔融以及电石气的生长. 600℃实验中未产生熔体,富B流体使黑云母发生分解,形成磁铁矿,其余Fe、Mg和Al与流体中的B结合形成电气石,黑云母分解产生的K与斜长石中Na发生Na/K离子交换,为电气石结晶提供了Na.实验产生的电气石普遍具有核-边结构,显示矿物结晶过程伴随熔体或者流体成分的改变.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含B花岗质岩浆房结晶晚期脱挥发分作用产生的富B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可能与岩浆房边缘相的二云母花岗岩发生反应,形成电气石花岗岩岩株或岩脉.本研究表明,岩浆演化晚期富B流体参与的自交代反应可能是电气石花岗岩的重要成因之一.
- 成里宁张超杨晓松祁冬梅周永胜Francois HOLTZ
- 关键词:电气石淡色花岗岩水岩反应高温高压实验
- 东秦岭南召县五朵山岩体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5
- 2019年
- 秦岭造山带地处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结合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其板块拼合机制及碰撞时限一直备受争议.对东秦岭南召县五朵山岩体二云母花岗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具有高硅(SiO2=69.32%~74.28%)、高铝(Al2O3=14.14~17.28)、高碱含量(Na2O+K2O=7.68%~9.03%)等特征,且相对富钾贫钠,在岩石类型上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类.岩石具有中等的稀土元素含量,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配分模式,中等的负Eu异常,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b、Sr、P、Ti等元素,表明南召县二云母花岗岩可能形成于陆陆碰撞所导致的陆壳加厚环境.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表明,二云母花岗岩锆石均具有明显的韵律环带,Th/U比值均大于0.4,暗示岩浆成因特征,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433±2Ma;结合构造环境特征,表明东秦岭南召地区在早志留世末期由俯冲环境转换为陆陆碰撞环境.
- 李开文方怀宾郭君功刘坤赵焕王小娟
- 关键词:二云母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东秦岭
- 西藏仲巴地体中433Ma伸展热事件:波库二云母花岗岩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制约
- 2019年
-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发育多期次淡色花岗岩,其成因与构造转换密切相关。波库二云母花岗岩位于仲巴地体西段,锆石U-Pb年龄为433.4±2.0Ma,εHf(t)=-11.18^-8.75。全岩地球化学显示具有较高的SiO2(72.38%~73.10%)、Al2O3(15.14%~15.38%)、CaO(1.54%~1.77%)、Sr(141×10^-6~174×10^-6)、Ba(386×10^-6~574×10^-6)含量和δEu值(平均0.8),以及较低K2O/Na2O(0.87~1.11)和Rb/Sr(0.86~1.09)比值,A/CNK=1.64~1.77,随着Ba含量的增加,Rb/Sr比值保持不变。这些特征表明波库二云母花岗岩为变泥质岩发生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的产物,与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后仲巴地体-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与冈瓦纳大陆亲缘性的陆块发生碰撞后板片断离伸展环境下的岩浆热事件相关,与特提斯喜马拉雅429Ma吉隆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淡色花岗岩的成因不同表明它们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同,亦指示仲巴地体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在早古生代可能具有不同的构造演化环境。
- 刘飞牛晓露连东洋冯光英赵慧
- 关键词:淡色花岗岩变泥质岩喜马拉雅造山带
- 赣北东坪钨矿区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被引量:5
- 2018年
- 东坪钨矿位于江西省武宁县,是赣北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根据区域及矿床地质特征,分别对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并划定了区域及找矿方向。结果表明:成矿母岩二云母花岗岩属高硅高钾钙碱性过铝质高分异S型花岗岩,w(SiO_2)为74.41%~75.63%、w(Na_2O+K_2O)为7.69%~8.11%、A/CNK介于1.15~1.25之间,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强负铕异常(δEu为0.20~0.34),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深"V"型,是华南中元古代基底的富泥质岩石重新熔融的产物。
- 李永明李吉明
- 关键词: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构造环境赣北
相关作者
- 曾令森

- 作品数:170被引量:2,026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喜马拉雅造山带 藏南 淡色花岗岩 榴辉岩 地壳深熔作用
- 高利娥

- 作品数:86被引量:474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喜马拉雅造山带 藏南 淡色花岗岩 地壳深熔作用 岩浆作用
- 陆建军

- 作品数:198被引量:2,538H指数:2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花岗岩 钨 地球化学 成矿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 蔡杨

- 作品数:36被引量:153H指数:8
-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研究主题:岩体 地球化学特征 二云母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复式花岗岩体
- 李建康

- 作品数:176被引量:2,108H指数:3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研究主题:伟晶岩 花岗伟晶岩 稀有金属 成矿规律 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