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89篇“ 临床分型“的相关文章
基于CT影像的心血管测量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基于CT影像测量心血管参数,评估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钙化程度及心血管各参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北京COVID-19数据库中455例确诊患者的入院临床及胸部CT影像资料,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3组:无症状+轻型组151例,普通型组278例,重症+危重症组26例。应用GE ADW4.7工作站的测量工具评估10个心血管测量参数:冠脉钙化积分、主动脉钙化积分、颈动脉钙化积分、心胸比、肺动脉主干横径、升主动脉主干短轴直径、主肺动脉比值、下腔静脉短轴直径、腹主动脉短轴直径、下腔静脉/腹主动脉比值,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455例COVID-19患者中,冠脉钙化积分、颈动脉钙化积分、心胸比、肺动脉主干横径、升主动脉主干、下腔静脉短轴直径、腹主动脉短轴直径在无症状+轻型组、普通型组与重症+危重症组3组病例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钙化积分、主肺动脉比值、下腔静脉/腹主动脉比值参数在无症状+轻型组、普通型组与重症+危重症组3组病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组间对比后发现,心胸比、主干短轴直径、腹主动脉短轴直径、下腔静脉短轴直径等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临床分型的COVID-19患者的心血管多个影像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为评估COVID-19患者的心血管改变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婷婷王振常魏璇孙婧宋丽君颜颖魏巍杨正汉
关键词:心血管临床分型
基于TCD卧立位试验观察直立不耐受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对其临床分型的诊断意义
2025年
目的探究基于经颅多普勒(TCD)卧立位试验观察直立不耐受(OI)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对其临床分型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不明原因晕厥发作或具有OI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均接受TCD卧立位试验,统计OI患者TCD卧立位试验分型例数,比较不同分型O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不同分型OI患者与对照组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TCD卧立位试验与直立不耐受问卷(OIQ)评分的相关性。结果TCD卧立位试验诊断前不可分型66例,可分型34例;TCD卧立位试验诊断后不可分型40例,可分型60例,包括40例正常反应、21例直立性低血压(OH)伴脑血流速度降低(OH-U)、16例OH伴脑血流速度正常(OH-C)、13例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4例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PST)、3例直立性高血压(OHT)和3例直立性脑低灌注综合征(OCHOS)。OH-U组舒张压(DBP)低于正常反应组,收缩压(SBP)、OIQ评分高于正常反应组(P<0.05)。OH-C组和OHT组SBP指标高于正常反应组(P<0.05)。OH-U组和OCHOS组的心血管反射测试和皮肤活检中小纤维的定量评分量表(QASAT)卧位最低脑血流速度评分(Q-LF)均高于正常反应组(P<0.05)。OH-C组、POTS组、PST组、OHT组、OCHOS组的心率(HR)均高于正常反应组(P<0.05)。OHT组DBP低于正常反应组(P<0.05)。OH-U组平均脑血流速度(mCBFv)卧立位指标低于对照组,脑动脉搏动指数(PI)卧立位指标、脑动脉阻力指数(RI)卧立位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OH-C组mCBFv卧立位指标低于对照组,PI卧立位指标、RI卧立位指标高于对照组。OH-U组、OH-C组、POTS组的W波回调不全比例均高于正常反应组(P<0.05)。TCD卧立位试验与OIQ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通过TCD卧立位试验观察OI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现TCD卧立位试验与OIQ评分呈正相关,对临床分型具有一定诊断意
郑瑶王平王宝月贾琳楠
关键词:直立不耐受脑血流动力学临床分型
ICU谵妄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索谵妄患者的临床分型分布及其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收治的谵妄患者共152例。根据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收集患者的机械通气、谵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谵妄患者的临床分型分布,并探讨其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152例病例中男84例(55.3%),女68例(44.7%),平均(62.42±11.29)岁。临床分型分布上,活动亢进型(42.8%)>混合型(40.8%)>活动抑制型(16.4%)。活动亢进组、混合组、活动抑制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6.9%、37.1%、40.0%,活动亢进组的死亡率最低,且与其他两个分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个分型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亢进组、混合组、活动抑制组总住院时间分别是24.0(3.0,55.5)、39.00(18.75,63.25)、27.00(13.00,48.50)d,活动亢进组的总住院时间比活动抑制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型间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亢进组、混合组、活动抑制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7.00(3.00,15.5)、11.00(3.00,20.00)、16.00(8.50,28.00)d,活动亢进组的ICU住院时间比活动抑制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型间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亢进组、混合组、活动抑制组谵妄时间分别为3.00(1.00,6.00)、2.50(1.00,4.25)、6.00(4.00,9.00)d,活动抑制组的谵妄时间最长,且与其他两个分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个分型间谵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型中活动亢进型谵妄患者最多,活动抑制组和混合组谵妄患者短期预后比活动亢进组差。
吴智鑫吴清玉吴曦黄少娟魏思源范文定苏懿雷俊娜
关键词:谵妄临床分型短期预后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颅底坏死的临床分型分期及治疗策略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鼻咽癌放疗后的放射性颅底坏死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建立一种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风险评估的分型分期系统。方法总结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9年1月—2022年12月共计86例放射性颅底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放弃治疗,69例进行治疗。通过分析69例患者的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结合MRI、CT等影像学检查,提出放射性颅底坏死分型分期系统,进一步分析分型分期系统与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根据放射性颅底坏死对软组织、骨质、重要血管神经的破坏程度及范围,将其分为闭合型(5例)和开放型(64例),其中开放型又分5型: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39例,其中Ⅲa型21例,Ⅲb型18例),Ⅳ型(12例),Ⅴ型(8例)。根据鼻内镜检查联合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结合是否二程放疗、感染累及的部位、骨质破坏范围、颈内动脉累犯程度、脑组织坏死程度进行计分和统计,按不同分数级别将病变分为4期:Ⅰ期4例(1~2分),Ⅱ期11例(3~4分),Ⅲ期24例(5~6分),Ⅳ期30例(≥7分)。69例患者中,22例选择保守治疗: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7例,Ⅳ期10例;47例选择鼻内镜手术治疗:Ⅰ期2例、Ⅱ期8例、Ⅲ期17例、Ⅳ期20例,其中16例行游离黏膜瓣和(或)带蒂鼻中隔黏膜瓣鼻咽颅底修复。按分期划分,Ⅰ、Ⅱ、Ⅲ期患者手术治疗后均获得较好效果,分期越高的患者预后越差,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术后并发症有手术部位感染无法愈合、脑脊液鼻漏、进展性骨坏死、鼻咽部大出血及死亡等。结论放射性颅底坏死的分型分期系统可在定期随访中早期发现病变,在发现病变后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指导和风险预后评估。
兰桂萍翁敬锦李敏覃颖欧华霜黄雪颖王汉伟瞿申红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
顶棒支撑法复位配合微创双通道技术对不同临床分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评估顶棒支撑法复位配合微创双通道技术对不同临床分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1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骨折近端头颈骨块的移位方式,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3组,其中旋转型组49例、绞锁型组28例、反转子型组36例,采用顶棒支撑法复位结合微创双通道技术治疗,比较分析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情况(颈干角、侧位成角、骨折端侧位重叠率、骨折端前后位重叠率)、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复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方面,3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绞锁型组手术时间最短、失血量最小,旋转型组次之,而反转子组手术时间最长、失血量最大;3组在颈干角、侧位成角、骨折端侧位重叠率和骨折端前后位重叠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旋转型组和绞锁型组在这些指标上相对较好,而反转子组相对较差;各组间骨折复位质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主要以Ⅰ级为主,Ⅳ级较少;3组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在疼痛、功能、畸形、活动范围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在骨折不愈合、切口感染、固定物脱出以及合计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顶棒支撑法复位结合微创双通道技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方法,适用于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在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临床优势。
蒋健王龙冯骁王海波
关键词:临床分型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转阴后的肺部CT表现及其与入院时临床分型的关系
2024年
目的 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核酸转阴后肺部CT的影像表现及其与入院时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且收住入院的COVID-19患者529例,应用人工智能肺炎辅助诊断软件从患者肺部CT中提取病灶位置、病灶体积、病灶体积占比、病灶密度等指标,并从患者临床病例中获取入院时临床分型信息,入组患者357例,共有5种临床分型:无症状感染者(27例,7.6%)、轻型(80例,22.4%)、普通型(227例,63.6%)、重型(21例,5.9%)、危重型(2例,0.6%)。对于各个肺叶内的病灶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对患者左右肺病灶体积进行差异性分析;对患者入院时及核酸转阴后的病灶体积、病灶体积占比、病灶密度进行差异性分析;将患者核酸转阴后的病灶体积、病灶体积占比、病灶密度与入院时的临床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组357例患者中,入院时肺部CT显示有病灶的患者有248例(69.5%),经治疗核酸转阴后,双肺仍有病灶者140例(39.2%)。病灶主要位于双肺下叶,其中右肺上叶有病灶者72例(51.4%),右肺中叶有病灶者42例(30.0%),右肺下叶有病灶者109例(77.9%),左肺上叶有病灶者70例(50.0%),左肺下叶有病灶者97例(69.3%)。在经治疗核酸转阴后肺内仍有病变的140例患者中,左肺有病灶者108例(77.1%),右肺有病灶者121例(86.4%)。右肺的病灶体积显著大于左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9,P<0.05);核酸转阴后病灶体积、病灶体积占比及病灶平均密度均明显低于入院时相应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889、5.603、6.352,P<0.05)。病灶体积与病灶体积占比与入院时临床分型呈正相关(P<0.05),病灶密度与入院时临床分型无关(P>0.05)。结论 COVID-19患者核酸转阴后肺内仍可有残余病灶,且病灶体积及体积占比与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分型呈正�
颜颖魏巍宋丽君管文敏张婷婷孙婧安冉杨正汉魏璇王振常
关键词:人工智能临床分型
肝胆管结石病临床分型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肝胆管结石病具有术后容易结石残留与复发的临床特点,导致众多患者迁延不愈,经历多次手术。基于诊治要点和治疗决策的临床分型有助于全面的手术要点评估和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从而有助于提高肝胆管结石病诊治的规范化,减少结石残留与复发,提高整体疗效。本文着眼于结石分布、肝脏萎缩、胆管狭窄、Oddi括约肌功能和肝储备功能五大诊治要点,对现有的肝胆管结石病临床分型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肝胆管结石病诊治的规范化。
王伟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临床分型胆管狭窄ODDI括约肌功能
基于精准医学的糖尿病临床分型研究进展
2024年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群,仅依据血糖作为糖尿病的诊疗标准,不能完全揭示这种高度异质性疾病的本质,且目前传统的糖尿病分型方法不能实现个体化治疗及早期预防并发症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对糖尿病病因、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糖尿病在传统分型基础上出现越来越细致的分型方法,精准医学的出现也为糖尿病的研究及临床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本综述总结现阶段有关糖尿病临床分型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精准医学提供方向。
张玉王宁赵婷婷
关键词:糖尿病
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与发病原因的关联研究
2024年
通过对比分析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与发病原因的关联性,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本研究选取10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采用胃镜检查(观察组),另50例采用联合检查(对照组)。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础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联合检查组的检查时间、诊断时间和检查费用均明显高于胃镜检查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诊断准确度上,联合检查组阳性率、阴性率及漏诊率均优于胃镜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与发病原因的关联分析显示,联合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尽管其检查时间和费用较胃镜检查高,但在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的前提下,对患者的长期健康影响更小,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马海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胃镜检查
如何看待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型被引量:1
2024年
重视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诊断分型是提高疗效的基础和正确探索病理机制的保障,具有重大临床和学术意义。目前,AA分型仍为依据临床特征进行临床分型,这是学术发展的历史产物,有益于指导对症治疗,可为治本治疗的起效赢得时间。但是,AA的临床分型不能替代病理机制分型指导治本治疗。AA的病理机制分型决定了治本策略的选择,且可为病因和预防研究提供基础,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重视AA的病理机制分型是提高疗效的基础和正确探索病理机制的保障。现代医学已进入“分子靶点”和“精准”时代,该如何看待依据临床特征的临床分型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当AA患者中分离出的诸多不同机制的骨髓衰竭症能普遍被准确鉴别时,即临床上诊断的AA已真正纯化为一种病理机制明晰的疾病时,AA的临床分型方能有助于治本策略的选择。本文主要围绕如何看待AA的临床分型展开论述,以供同道参考。
邵宗鸿
关键词:临床分型疗效

相关作者

黎磊石
作品数:870被引量:10,524H指数:54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研究主题:狼疮性肾炎 糖尿病肾病 肾移植 肾功能衰竭 IGA肾病
刘志红
作品数:1,225被引量:11,633H指数:50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糖尿病肾病 狼疮性肾炎 肾活检 预后 IGA肾病
林茂昌
作品数:118被引量:263H指数:9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研究主题:上睑下垂 严重并发症 术式选择 失明 重度上睑下垂
许亚军
作品数:263被引量:1,677H指数:20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指损伤 皮瓣 岛状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杨勇
作品数:107被引量:267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研究主题:先天性 腕关节 临床分型 骨折固定术 腕掌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