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08篇“ 中国货币政策“的相关文章
- 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宏观经济波动与中国货币政策应对
- 2024年
- 2022年以来,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这一政策变动引起了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为全面阐释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利用时变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全面评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研究显示:第一,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通常是在重大事件窗口期产生传递效应,而在常态化时期基本不会产生影响;第二,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动的反馈较弱,但通货膨胀和跨境资本流动对加息冲击的反馈较为灵敏,因此,应警惕由美联储加息引发的通货紧缩效应和资本外逃风险;第三,在政策应对层面,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早期倾向于采取被动的“顺风而动”型调整以避免较大的经济波动,而随着经济体量逐渐上升,政策调整逐渐转向“以我为主”的主动型调节;第四,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后疫情时期的回升阶段,加息冲击对宏观变量和政策变量的影响较弱,这为“以我为主”型的宏观调控争取了宝贵空间,同时也为经济平稳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政府应理性看待并正确认识现阶段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综合影响,货币政策仍应坚持“以我为主”,为实体经济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并不断扩大自身经济体量,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打造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强化经济发展韧性,最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徐宁丁一兵
- 关键词:货币政策冲击宏观经济波动跨境资本流动
- 中国货币政策创新的理论机制与调控效果研究
-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高度上升和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有关货币政策的研究开始呈现纵深递进和横向拓展的趋势,其中货币政策创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在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中,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和现代货币政策...
- 刘文轩
-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国内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传导效果差异在政策实践方面存在观点不一的情况。文章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相对有效性。结果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共同传导政策信号和发挥作用,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影响。信贷渠道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货币渠道虽然稳定发挥作用但相对于信贷渠道效果不显著。
- 李殷绮
-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渠道信用渠道VAR模型
-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空间非一致性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实践
- 本书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下,考察货币政策效应空间非一致性产生的原因以及内在机制,重点分析区域金融结构对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作用机理,认为货币政策具有总量性与结构性双重属性,并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分类整理,明确提...
- 蒋益民作
- 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 2024年
- 1月16日,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额为7790亿元,利率为2.75%,与前次持平。1月18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向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放再贷款支持房地产纾困的通知》,向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其并购受困房地产企业存量房地产项目。
- 关键词:人民银行并购中国货币政策贷款支持
- 中国货币政策对周边发达国家的溢出效应
- 2024年
- 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的货币政策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外溢性,特别是对于周边发达国家,文章基于PVAR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利率、货币供应量两个传导渠道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周边发达国家产出水平、物价水平和汇率均存在溢出效应,通过不同渠道对周边国家经济产出及价格水平产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大多情况下,与价值型货币政策相比,数量型货币政策带来的不良影响更为显著。未来,中国应持续推进货币制度改革,合理选择“双赢”的货币政策手段,在达成国内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并对周边先进国家的经济产生正面效应,进而推动双方共同向前发展。
- 徐俊瀚夏李莹汪梓豪
-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PVAR模型中国货币人民币国际化
- 中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41家上市银行经验分析
- 2024年
- 近年来,美联储持续加息恶化了国际金融环境,给我国的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牢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银行风险层面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使用面板阈值模型和TVP-VAR模型,对我国41家上市银行2015—202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但这种影响并非是简单线性的,而是取决于货币政策基准利率与泰勒规则利率之间的偏离程度。此外,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冲击作用相对强烈。据此,本文建议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工具,设定最优货币政策执行区间,商业银行应采取差异化风险经营战略,以维持我国金融的稳定发展。
- 赵巍马丽斌刘雨琪
- 关键词: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
- 中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
- 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将中国政府治理结构特征-金融分权,和中国股票市场结构特征-散户占比高、国有产权占比高,引入理论分析框架中。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理论工具,对“中国情境下货币...
- 王贺
- 新时代中国货币政策创新的理论逻辑与改革方向被引量:2
- 2024年
-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阶段性特征变化,在客观上要求货币政策需要适应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创新调控。文章从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框架出发,以货币政策创新为主线,将一些既内在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离散的典型事实进行系统性梳理,提炼出理论逻辑,探讨了未来的改革方向。结果发现,中国央行从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传导等方面进行了全链条的创新,这些创新不囿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条框,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体经济为目标,以构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和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为主线,以统筹政策创新和市场化改革为抓手,体现出货币当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改革创新精神。未来的货币政策改革仍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核心继续推进,构建起政策工具有效、政策目标清晰、政策传导顺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 刘金全刘文轩
-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 中国货币政策规则与央行政策取向
- 2024年
- 近年来,我国央行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公众沟通,旨在提升政策传导效率,进而提高政策有效性。那么,如何从学理层面理解把握央行政策取向?本文通过构建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TVP-SVAR)并基于符号约束识别策略,从政策反应系数、政策波动率、政策松紧度、政策目标等方面揭示不同政策规则(价格型和数量型)的政策参数所蕴含的央行政策取向,结果表明:我国央行在宏观调控时短期偏向数量型规则,长期倚重价格型规则,且对“促增长”的偏好优于“稳通胀”;数量型规则的波动率大于价格型规则,且二者的波动率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结构;货币政策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较为宽松,经济新常态提出以后趋于稳健,新冠疫情时期适度宽松;经济新常态提出以前,数量型规则的通胀目标和产出缺口目标与实际目标值较为一致,经济新常态提出以来,价格型规则的通胀目标和产出缺口目标与实际目标值耦合较好。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结论有助于不同经济主体通过考察政策参数的动态演化趋势透析央行政策取向,进而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 薛立国林辉张润驰马永远
- 关键词:货币政策规则
相关作者
- 曹永琴

- 作品数:40被引量:36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 金融加速器 实证研究 金融摩擦
- 范从来

- 作品数:325被引量:3,767H指数:3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商学院
- 研究主题:货币政策 经济增长 金融 实证分析 通货紧缩
- 夏斌

- 作品数:409被引量:72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中国经济 金融改革 货币政策 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危机
- 郑超愚

- 作品数:82被引量:321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主题: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政策
- 钮文新

- 作品数:482被引量:5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经济周刊
- 研究主题:央行 中国经济 货币政策 股市 股权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