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89篇“ 中国话语“的相关文章
- 中国话语被引量:11
- 2019年
- 第十六届开放时代论坛于2018年11月3日至4日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话语。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中国与世界、东与西、古与今的复杂关系也日益清晰地呈现出来。时移势易,基于中国立场与视角的去学术殖民的话语体系的建立变得有必要,也有可能。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年以来西方话语的强势传入,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西方话语在新兴社会科学领域的大规模引进,在在值得我们回顾反思。同时,如何深入中国文明的内在肌理,从大的历史尺度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的历史连续性,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更加有机地表达中国并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对话,这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本届论坛旨在聚焦于建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展开跨学科探讨,立足中国文明及国史经验,从历史进程、思潮滥觞、概念传播、话语流行、社会变迁、文明复兴等诸方面深入挖掘,从中领略中西古今的碰撞交融。本专题根据现场发言整理而成,并经发言人修订。篇幅所限,部分内容未能收入,内容编排并未完全按照发言顺序。
- 罗岗潘维苏力温铁军王洪喆李放春丁耘贺照田贺雪峰桂华吕德文杨华骆小平王正绪陈柏峰田雷张旭吕新雨宋少鹏李宓姚洋白钢
- 关键词:中国话语五四新文化运动话语体系社会科学领域中国文明西方话语
- 湖湘女杰“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叙事模式再创新
- 2025年
- 湖湘女杰故事是塑造党的形象、营造良好国际发展氛围的重要资源。本文从创新“中国话语”国际化表达的视角,立足于国际传播话语情境,从宏大专业叙事,理论研究与英译,个性化短视频创作三种方式探索湖湘女杰故事“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叙事模式的创新,在推动党史国际传播发展的同时,增强中国话语权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 赵婧坤黄振华
- 关键词:中国话语叙事模式
- 超文化中国话语的多模态建构与传播
- 2025年
- 本文提出了超文化中国话语多模态建构的理论框架,并对比分析了两部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2011)与《PRC》(2023)中的超文化理念与话语策略。分析发现,超文化中国话语体系呈现出两种形态:前者以隐性评价为主,关注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及其内部的多样性;后者侧重显性评价,强调不同文化的互联互通。超文化多模态中国话语研究能够促进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全球传播效能。
- 冯德正李欣
- 关键词:中国话语多模态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环境伦理的中国话语
- 2025年
- 环境伦理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其诞生的主要背景是资本催生的机器大工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引发了生态环境危机,并开始威胁到人们自身的生存。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环境伦理在西方伦理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了多种理论形态和派别。
- 路强安鹏飞
- 关键词:环境伦理机器大工业生态环境危机中国话语
- “人文经济学”如何是一种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
- 2025年
- 人文经济学是文化-经济一体学,是文化-经济生态学,也是建构现代化的“中国式”的文明学。人文经济学的话语形态不是“+思维”而是“‘化’思维”。人文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概括为“一体三维两概念”,其以“文化-人-经济”一体贯通为逻辑构架,以文化、人、经济建构三维坐标,以“人文力”和“人化”为体系的两大基本概念。人文经济学的内涵有狭义、广义和实践三重意蕴。狭义上是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广义上是文化-经济一体化,是文化-经济的辩证生态;实践上是现代化的中国式的“文明学”。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人文力”原理、“人化”原理、现代化的“中国式”原理。总之,人文经济学是基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
- 樊浩
- 关键词:人文经济学中国话语
- 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基本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进路
- 2025年
- 加强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是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学说等理论资源,文章提出和阐释了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基本逻辑。在政治逻辑上,国家话语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中国话语体现着中国独特的政治理念;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必然以中国特色的国家话语来表达和阐释;在文化逻辑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话语的文化根脉和精神谱系。做好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必须持续提升国家话语传播的主体意识、阐释能力、渠道整合能力。文章通过对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指出在实践进路上,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夯实中国话语的知识底座;创新表达方式,增进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共识;拓展交往渠道,形成中国话语的全球传播优势。
- 张明新冯鑫
- 关键词:中国话语文化自信
- 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风景”与“中国话语”的建构——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研究刍议
- 2025年
-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在我国高校的俄语专业中俄罗斯文学研究独立潮头。无论是研究的话语理论,还是具体的批评实践,不管是宏观的历史审视,还是微观的细部研究,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多领域的进步和突破,已成为国际俄罗斯文学研究学界一道耀眼的“中国风景”。但离真正的学术强大还有距离,离“中国话语”的真正确立尚有待时日,而独立自创的思想理论和话语体系仍暂付阙如。在思想观念、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在批评对象和言说方式上我们尚有更新、优化的巨大空间。正视相对复杂的思想文化语境以及批评研究问题的存在有助于强大我们的学术能力,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准,打造研究的“中国品格”并建构起真正的“中国话语”。
- 张建华
-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国话语
- 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
- 2025年
- 中国的全面复兴,要求加快形成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传播能力。为了让世界读懂中国,就要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和表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 王建华
- 关键词:国际传播力话语体系
- 国家认同与青年想象:网络剧中国话语建构研究
- 2025年
- 网络剧建构中国话语,源自对吸收外来经验与彰显自我形象的回应,结构于创作端与接受端兼顾的框架,并以此设定探索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合一的路径。网络剧中国话语建构需要以国家认同与青年想象的互融达成价值导向与审美范式的共振,其一方面关涉未来,可以凝聚起中国青年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指向全球,有利于在世界话语传播体系中立言、凝心、聚力。
- 尤达
- 关键词:审美范式国际话语权
- 在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中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
- 2025年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 李毅
- 关键词: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关作者
- 陈曙光

- 作品数:209被引量:1,388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 人学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共同体
- 曹顺庆

- 作品数:287被引量:1,447H指数:22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研究主题:比较文学 变异学 中国文论 失语症 中国古代文论
- 任平

- 作品数:214被引量:1,578H指数:19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 出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 交往实践观
- 韩庆祥

- 作品数:228被引量:1,414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 研究主题: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治国理政 逻辑
- 刘士林

- 作品数:332被引量:1,165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城市化 都市化 都市化进程 都市文化 江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