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58篇“ 中国话“的相关文章
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被引量:1
2024年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目标。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是必然要求。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语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国际舆论支持,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是当务之急。
徐朝清
关键词:中国话语中国故事话语权话语体系
中国话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024年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实践,离不开兼具主体性和传播力的语范式。对此,习近平文化思想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思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既为我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明确了实践路径,即以中国话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全球沟通策略。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昂迈进的关键时刻,我们尤须加快以中国话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步伐,早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语权。
张红军刘煜
关键词:国际传播能力中国话语位相匹配沟通策略中国叙事
德里达“新国际”及其中国话
2024年
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提出“新国际”概念,作为“站边”马克思主义,对弗朗西斯·福山所谓资本主义“新秩序”的回击。德里达说这个“新国际”没有地位,没有标题,没有名字,没有党派,没有国家,然即便是从来没有信仰过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人,也终将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得到鼓舞。因为德里达一以贯之的文字游戏文风,《马克思的幽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多遭质疑,伊格尔顿就称其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中国学界在经历了最初的疑虑之后,几乎是给予了德里达的“新国际”概念以一面倒的赞扬。在哲学与文学界,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张一兵、盛宁、莫伟民等。在这些宽容而不乏客观的分析背后,应是“时代脱节”的历史语境。
陆扬
关键词:德里达伊格尔顿
论伟大事业的中国话语建构
2024年
“伟大事业”语是中国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学术之中国”“理论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中国”的重要议题。作为当代中国新的语表达,“伟大事业”语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与实践总结,对于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从语建构的主要内容来看,“伟大事业”语建构必须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主义。加快建构“伟大事业”的中国话语,必须扎根中国社会的土壤,遵循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人民性与人类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注重政治语、学理语和大众语的协调发展,从而以中国特色语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张艳涛王婧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话语话语建构
中国话语中的精神概念辨析
2024年
柴文华、姜楠在《学习与探索》2024年第3期撰文指出,“精神”是研究所有精神谱系的基础性概念,汉语语境中的“精神”语义是指与“物质”相对的人的意识。“精神”有不同的类型,从中国哲学的视域看,有人类精神、民族精神、地域精神、个人精神等。尽管如此,各种类型的“精神”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边界,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精神”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由此而展现出自身的一些鲜明特征,如相互关联性、激励功能、创造功能等。
关键词:中国话语精神谱系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2024年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中国实践出发,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包含的价值观、文明观显现为一种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观,承载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站稳中华文化立场,牢牢掌握中华文明的审美权,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创作出更多增强中国人民精神力量、增强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优秀作品,以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张德祥
关键词:中国文艺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被引量:1
2024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文化立场和实践路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破除抽象二元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其基本思路在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唐爱军
关键词:中国叙事中国话语中华文明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2024年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重大创新观点,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新征程上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语权。
郑青文
关键词:体制机制改革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中国式现代化位相匹配国际话语权
儒家文化视角下中国话语体系研究
2024年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语体系建构和传播愈发重要。西方国家则因其主客观对立的二分法思想,将中国的崛起视为竞争与挑战。本文旨在通过中西方历史文化等方面对比,寻找中外文化共通之处,阐释儒家文化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传播之重要性。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儒家文化中仁爱、宽恕与包容的思想,为中国话语体系对外传播与构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其和谐共生的理念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能够促进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因此,在新时代要积极构建与传播中国自身语体系。
汪立勤
关键词:儒家文化话语体系权力话语
农民理性:学术谱系、经典争论与中国话
2024年
理性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经典议题,围绕着人的行为是否具有理性原则,哲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从不同的维度展开研究与思考,发展出如农民理性等核心的跨学科研究议题。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下,无论是早期人类学研究中非西方民族的“他者”社会,还是社会学研究中的农民社会,都被置于与西方现代思维方式的对立面。在经济学及经济人类学的影响下,农民理性的探讨深受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的争论影响。而基于中国案例的考察,农民理性的研究取向也跨越二元,呈现了多种解释范式。农民理性不仅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对象,也是理解当前复杂社会、新型城镇化等各类议题的重要工具。
李雷雷
关键词:农民理性经济人类学形式主义实质主义

相关作者

田海平
作品数:155被引量:742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伦理 道德 哲学 生命伦理学 形而上学
刘沅
作品数:2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标签理论 《欢乐颂》 污名化 电视剧 剩女
倪兰
作品数:466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研究主题:运营商 IBM 中国电信 中兴通讯 3G
沈一敏
作品数:4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
研究主题:练习 作文 杨树 《语文》教材 《石缝间的生命》
郭剑鸣
作品数:79被引量:364H指数:11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
研究主题:政治知识化 反腐败 政治 潜规则 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