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69篇“ 中国玉米“的相关文章
2022年度中国玉米生物学研究进展
2024年
2022年我国玉米生物学研究快速发展,创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我国玉米生物学研究团队共在87个SCI或SCIE期刊上发表玉米生物学研究论文573篇,其中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8篇。本文概括性地综述2022年我国科学家在玉米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涉及玉米组学、玉米子粒发育遗传调控、玉米穗部性状遗传调控、玉米株型相关性状遗传调控、玉米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遗传调控、玉米养分利用遗传调控和玉米育种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陈建刘秋杰宋伟彬赖锦盛
关键词:玉米基因组遗传育种生物学
中国玉米期货价格泡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文章选取2020年6月1日—2023年9月1日中国玉米期货日收盘价格作为面板数据,通过SADF、GSADF与BSADF检验法分析中国玉米期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与持续时间,借助静态面板模型与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中国玉米期货价格泡沫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观察期内,中国玉米期货市场价格存在4次泡沫现象,其中2022年9月至2022年11月价格泡沫持续时间最长(68 d);2023年8月至2023年9月玉米期货价格泡沫持续时间较短(31 d)。在中国玉米期货价格泡沫的各类影响因素中,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气候因素与中国玉米期货价格泡沫的关系呈负向相关;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豆价格波动以及非洲猪瘟与中国玉米期货价格泡沫的关系呈正向相关。
姜雨丝
关键词:价格泡沫气候因素
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主要环节价格联系和价格传导关系的实证研究
2024年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上主要环节价格联系理论模型,采用Johansen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及VEC模型方法,对价格链上主要环节的价格联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玉米原粮收购市场和玉米淀粉市场存在长期均衡,玉米原粮收购市场和国内玉米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并具有一定水平的短期价格传导效率。本文指出国内养殖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倾向于采购低价的进口玉米、DGSS以及高粱等替代产品作为加工原料,大量挤占国内玉米作为加工原料的市场份额,是造成近年来玉米高库存的直接原因。建议基于保护种粮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和玉米产业的原则,实施引导国内养殖业、加工业更多采购国内玉米原料的政策,建立基于国内玉米产业链整体性健康运行的体系化的玉米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李宁吴倩辛毅
关键词:VEC模型
中国玉米自给率时空格局变化驱动因素及区域异质性分析
2024年
测算1999-2022年中国及各区域的玉米自给率,分析其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趋势,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玉米自给率的驱动因素,并对各区域进行异质性检验。研究表明,1999-2022年中国玉米自给率呈波动式下降趋势,阶段性、区域性特征明显。技术因素是影响中国玉米自给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东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生产因素影响显著,经济因素对华东、华南地区影响显著;政策因素对6个区域玉米自给率时空格局变化影响较大,技术因素影响最显著。提出关注玉米自给率的空间互动效应、加大科技投入、各地区有针对性的提升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和降低成本等相关政策建议。
曹炎杨艳涛王国刚
关键词:玉米自给率
中国玉米进口贸易风险研究
2024年
中国玉米价格由市场调整,中国玉米早已出现了产不足需的情况。研究发现:第一,从长远来看,玉米的饲用需求和工业需求将逐年增大,而国内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以及玉米库存消化结束后,供需缺口将会增加,今后中国玉米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第二,中国玉米进口来源高度集中在乌克兰和美国、俄罗斯,对外依存度过高;第三,玉米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进口价格之间的差异很大,内部动力不足;第四,内部缺乏竞争优势,中国玉米无法承受大量进口外国玉米的涌入,这可能会对国内玉米的种植面积、供应、价格、生产成本等方面产生多重影响。
彭越胡梓坤王泽宇
关键词:玉米进口粮食安全
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国玉米产量预测研究
21世纪气候变暖和全球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加剧了全球粮食安全风险,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引发公众的担忧。当今世界粮食市场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进行粮食产量预测可以确保区域和全球粮食安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粮食自给...
邹扬锋
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玉米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贸易争端对中国玉米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从而找到提升玉米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方法】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玉米的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生产玉米量较大的美国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中美两国玉米的生产量、生产成本、生产价格及消费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玉米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中美贸易争端直接导致中国进口美国玉米量大幅下跌;面对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玉米的市场供给量减少,供需矛盾逐年加剧,玉米的价格不断攀升;农民加大投入导致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生产量也逐渐提高。【结论】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玉米市场的影响较为明显,说明中国玉米进口依赖性较大,参与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国家应该采取拓展进口市场和渠道,实施进口市场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玉米生产方式的转变。降低玉米生产成本,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加大玉米补贴力度,实现补贴形式多样化等系列措施,切实提高玉米的竞争力,减少对国际玉米市场的依赖性。
黄琼慧康豫张冬平
关键词:贸易争端玉米
进口扩大背景下中国玉米市场格局与议价能力演变
2024年
随着中国玉米供需缺口逐渐加大和国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如何提升中国在国际玉米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测度中国玉米国际贸易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本文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在国际玉米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玉米进口数量上涨明显,对外依存度提高,且进口来源集中度较高;②中国玉米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长期低于玉米主要出口国,玉米进口价格高于理论进口价格;③长期以来,中国在与美国的玉米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当中国进口来源过度集中于美国时,这种议价差距将进一步被放大。推动中国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建立可持续的粮食供应体系对提升中国在国际玉米市场的谈判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大有裨益。
赵璐璐和月月
关键词:议价能力
“价补分离”改革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被引量:2
2024年
基于2009—2020年玉米主产省市域层面数据,采用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价补分离”改革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价补分离政策显著减少了玉米播种面积,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并降低了玉米总产量;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时效性,这一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减弱;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竞争作物种植比例来减少玉米播种面积,同时促进了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玉米单产;玉米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大于玉米单产的正向效应,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减少玉米播种面积,最终使玉米总产量降低。
徐金海彭悦
关键词:粮食补贴政策玉米生产粮食种植结构
中国玉米区域自给率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曹炎

相关作者

赵久然
作品数:501被引量:6,497H指数:50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玉米品种 SSR 选育 玉米自交系
王凤格
作品数:145被引量:1,583H指数:26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SSR SSR标记 玉米品种 中国玉米
佟屏亚
作品数:433被引量:1,801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玉米 种业 中国种业 种业发展 种子市场
黎裕
作品数:234被引量:3,701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玉米 抗旱性 QTL 种质资源 编码基因
王天宇
作品数:207被引量:2,615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玉米 抗旱性 QTL 编码基因 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