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9篇“ 中国东部海域“的相关文章
- 中国东部海域浮游植物类群遥感反演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浮游植物类群遥感反演能够为全面认识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但由于复杂的水体光学特性,近海浮游植物类群遥感反演存在着巨大挑战。本研究以复杂光学二类水体——中国东部海域为研究区,通过使用3种建模方法,即波段组合法、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多元线性回归法、基于奇异值分解的XGBoost回归法,利用遥感反射率数据反演浮游植物类群。经原位实测数据集验证,基于奇异值分解的XGBoost回归法构建的8类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的精度最高,其中硅藻、甲藻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在验证集上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7。相比之下,3种建模方法估算得到的绿藻、蓝藻和金藻的叶绿素a浓度精度较低(验证结果的决定系数小于0.45)。同时,研究评估了OLCI影像的3种大气校正方法(C2RCC、POLYMER、MUMM)在中国东部海域的适用性。结果显示,相对于其他两种大气校正算法,C2RCC在各波段有较好的表现(均方根误差小于0.004 8 sr^(-1))。将3种浮游植物类群反演模型应用到大气校正后的OLCI影像,验证结果显示,利用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的硅藻叶绿素a浓度模型有较好的反演精度(决定系数为0.56)。
- 赵海阳沈芳孙雪融魏小岛
- 关键词:中国东部海域遥感反演大气校正
- 中国东部海域地质特征及一些重要大地构造界线在海区延伸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被引量:3
- 2022年
-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近十年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最新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梳理了研究区基础地质特征,探讨了陆区大地构造单元在海区的延伸。研究表明:渤海和北黄海为典型的华北型基底并发育华北型沉积盖层;南黄海为典型的扬子型基底并发育扬子型沉积盖层;东海陆架为华夏型基底,东部很可能发育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其上叠置了晚三叠世以来沉积盖层。下扬子地块西侧通过左旋走滑的郯庐断裂带,东侧通过右旋走滑的朝鲜西缘断裂带揳入华北地块中,朝鲜西缘断裂带兼具走滑和俯冲带性质。整个朝鲜半岛无论从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来看都类似于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在北侧和东侧都发育“鳄鱼嘴”式构造,扬子地块的下地壳向北、向东俯冲于华北地块之下,而上地壳则仰冲于华北地块之上。江绍结合带表现为宽50~70 km的NE向高磁异常条带,进入杭州湾后走向转为近EW向,经舟山群岛、大衢山岛及附近岛屿,过东海陆架虎皮礁凸起向东进入日本九州岛。虎皮礁凸起的岩石很可能类似于大衢山岛,为一套俯冲增生杂岩。
- 侯方辉朱晓青朱晓青吴志强张训华祁江豪吴志强王保军郭兴伟
- 关键词:地质特征中国东部海域
- 中国东部海域浮游植物光学特性及类群遥感反演
- 浮游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形态结构、生长规律等差异,不同浮游植物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贡献有所区别。为提高对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角色的认识,需要对浮游植物种类的时空分布进行有效观测。遥感技...
- 赵海阳
- 关键词:中国东部海域浮游植物光学特性遥感反演
- 中国东部海域海底地震探测
- 本书概述海底地震仪(OBS)深部地震探测的原理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我国东部海域深部地质研究存在的科学问题,重点论述针对OBS深部地震探测的工作特点和技术难点,攻关研究形成的立体枪阵延迟激发震源设计、台站数据净化和速度反演...
- 张训华
- 中国东部海域中^(239+240)Pu的来源与沉积过程研究
- 2022年
- 本文对东海及毗邻海域中^(239+240)Pu比活度、^(240)Pu/^(239)Pu原子比值和^(239+240)Pu累积通量或沉积通量数据进行整理,首次从大气沉降、海水中、生物体中、沉积物捕获器中以及沉积物中的^(239+240)Pu 5个方面阐述了东海及毗邻海域中^(239+240)Pu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大气沉降和太平洋核试验场输入的^(239+240)Pu是东海海水和沉积物中^(239+240)Pu的两个主要来源;在长江径流、浙闽沿岸流、台湾暖流、黑潮与上升流等水团的混合作用以及清除作用的影响下,东海近岸海水中^(239+240)Pu浓度在时间上呈现被清除而减少的趋势,相应近岸浅水区沉积物中^(239+240)Pu的埋藏深度高于远岸深水海域。在黑潮入侵和上升流的作用下,冲绳海槽区尤其是台湾岛东北部,沉积物中的^(239+240)Pu比活度与沉积通量显著增大。同时,利用东海表层沉积物中^(239+240)Pu比活度和^(240)Pu/^(239)Pu原子比值的相关关系证实了台湾东北部黑潮底层分支流的存在,并指示出台湾暖流与黑潮底层分支流可能交汇的海域位置。
- 黄亚楠
- 关键词:沉积物
- 中国东部海域断裂构造格架与地震活动研究被引量:8
- 2021年
- 渤海、黄海和东海等中国东部海域在地质构造上是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海域内的构造方向与大陆一致,均为NNE-NE向,但属于不同的二级大地构造单元,渤海和北黄海属于华北地块,南黄海属于扬子地块,东海属于华南地块。由于各地块与现今活动板块边界位置不同,构造与地震活动性差异较大,渤海和北黄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东喜马拉雅构造节远场效应影响,地震活动强烈;南黄海地区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东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琉球俯冲带影响。冲绳海槽是正在形成的(活动的)边缘海盆地,不仅有浅源地震,且有中源地震活动。东海陆架盆地由于受冲绳海槽扩张的影响,停止发育,构造与地震活动相对较弱。
- 高战武缑亚森钟慧任治坤周本刚徐杰
- 关键词:地震活动中国东部海域
- 中国东部海域潮汐余流特征及其动力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潮汐余流对中国东部海域物质输运过程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了潮汐余流并从潮余涡量角度分析了其形成机制。中国东部海域的欧拉余流在水深较浅的朝鲜半岛沿岸、苏北浅滩、长江浅滩、闽浙沿岸,以及冲绳海槽附近海域,流速量级较大,以余流涡旋的形式呈现,其机制为局部地形差异和潮汐水位高度波动下,科氏效应或摩擦效应导致潮周期内存在净涡量。斯托克斯漂流量级在浅水区较大,而在深水海域则远小于欧拉余流。拉格朗日余流在深水区域与欧拉余流相似,在浅水区域由欧拉余流和斯托克斯漂流共同决定。输运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分布特征更接近,特别是在近岸海域,但两者的物理意义并不相同。潮汐余流由于常年稳定存在,且在许多海域的流动方向同已知的沿岸流系的方向基本一致,是中国东部海域沿岸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出了输运余流对沿岸流的贡献率或抑制率,输运余流对近岸陆源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物分布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 陈元杰程鹏
- 关键词:中国东部海域
- 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
- 2020年
- 基于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获取的1438个粒度数据,利用Folk分类方法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划分为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粉砂、砂、砂质泥、泥质砂、泥7种沉积物类型,阐述了不同沉积物类型的粒度组成和参数特征.其中,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粉砂是3种最主要的沉积物类型,分别占样品总数的34.70%、24.20%和15.51%.粉砂质砂呈条带状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且向北延伸.粉砂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浙闽沿岸、渤海西部和南黄海中北部.砂主要分布在东海外陆架、扬子浅滩和苏北浅滩、朝鲜湾等海区,其中在东海外陆架海区分布最广.影响沉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物源、水动力环境以及水深、地形、地貌等.晚第四纪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变化和海洋环流控制陆源沉积物的入海通量和陆架沉积体系的发育过程.综合沉积物物源供给、海洋环流、冰后期海平面变化过程,基于Folk分类的动力学属性和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划分为河口沉积、陆架泥质沉积、潮流沉积以及残留沉积等分区.不同沉积分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差异显著,反映出在中国东部陆架的特殊地形影响下,不同海平面时期陆源碎屑物质的运移过程.
- 王中波陆凯陆凯张志珣温珍河梅西张志珣
- 关键词: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沉积物类型影响因素海洋地质
- 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赋存特征及物源探讨被引量:9
- 2020年
- 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近20年对中国东部海域的高精度调查取样,对渤海、黄海和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数据进行了系统总结,旨在揭示其赋存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整个中国东部海域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稀土含量富集区,分别位于渤海西部泥质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以及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富集区内的表层沉积物稀土含量普遍高于180 mg/g;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和UCC配分模式显示出各海域较为一致的总体特征,与中国大陆的稀土元素分配曲线类似,指示了较强的陆源特征。通过对稀土元素各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与中国东部海域稀土元素含量相关性最强的是δEu,呈明显负相关,其次是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呈明显正相关。利用δEu-(La/Yb)n物源判别图对这4个稀土含量富集区的样品进行判别,结果表明渤海西部泥质区和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沉积物具有同源性;南黄海东南部的济州岛西南部泥质区除了有来自长江和黄河物质以外,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河流输入作用也不可忽视;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北端的沉积物基本来源自长江,而南端则表现出不同的稀土分馏特征,很可能与闽浙沿岸和台湾岛中小河流的输入有关。大型河流和中小河流带来的物源、沉积物粒度以及海域流系格局控制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密蓓蓓张勇张勇仇晓华梅西蓝先洪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中国东部海域
- 中国东部海域及相邻陆域综合地层分区及地层发育特征被引量:2
- 2020年
- 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历史上长期处于板块的结合部位,构造活动剧烈,地层发育特征复杂,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海域和陆域地层研究程度不均衡,陆域资料多,研究程度高,而海域受各种条件限制,研究程度较低。此外,地层分区方案多针对陆域开展工作,迄今没有开展过统一的海域-陆域的地层分区,制约了对我国地层整体发育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近几年实施的1∶100万和更高比例尺的海洋区域调查成果资料为基础,开展了中国东部海域及邻域综合地层分区,系统研究了各地层分区中地层发育特征,重点研究了我国东部海域(台湾以北海域)中生代以来的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海域及相邻陆域可以划分为1个地层大区(一级)、5个地层区(二级)和13个地层分区(三级);渤海海域主体位于华北平原分区,北黄海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地层分区,南黄海海域主要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而东海和冲绳海槽主要位于东海陆架分区;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海域内各个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地层发育特征差异性明显。
- 王明健徐扬徐扬黄龙
- 关键词:地层中国东部海域
相关作者
- 胥颐

- 作品数:150被引量:1,338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结构 岩石层 上地幔 地壳
- 郝天珧

- 作品数:417被引量:3,065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海底地震仪 海底地震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结构 地球物理研究
- 刘劲松

- 作品数:53被引量:625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层析成像 各向异性 P波速度 PN波速度 P波速度结构
- 刘福田

- 作品数:107被引量:1,652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层析成像 造山带 地震 Q LG尾波
- 李志伟

- 作品数:97被引量:743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 研究主题:地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 各向异性 P波速度结构 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