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4 篇“ 东北冷涡 “的相关文章
东北 冷涡 发生次数和日数气候分析2024年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筛选的东北 冷涡 过程数据,分析1961—2021年东北 冷涡 过程发生次数和日数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发现:(1)东北 冷涡 平均每年发生31次,初夏5月最多,晚秋11月最少;冷涡 过程持续日数平均4.2 d,6月最长,4月最短;年平均东北 冷涡 发生日数126.6 d;东北 冷涡 持续日数多为3-4 d。(2)2000年代和1970年代东北 冷涡 发生较多,1960年代和1980年代较少;1997年东北 冷涡 过程最多(39次),1982年最少(20次);东北 冷涡 过程5月显著增多趋势(速率0.38次/10 a),7月减少趋势(速率0.24次/10 a)。(3)年东北 冷涡 日数有两次趋势突变,发生在1980年和2017年;5月冷涡 日数有两次趋势突变,发生在1990年和2004年。各月和年冷涡 日数主要表现为年际尺度振荡。 康恒元关键词:东北冷涡 气候变化 长白山麓东北 冷涡 天气系统降水云系特征 2024年 利用2020年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微波辐射计数据,结合小时降水量数据、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数据等对长白山麓东北 冷涡 降水云系进行统计分析,将东北 冷涡 降水划分为强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3类。结果表明:在长白山麓东北 冷涡 降水发生前6 h首先出现中高云,水汽、云液态水含量对东北 冷涡 强降水的发生与维持至关重要。东北 冷涡 强降水发生前5 h,6 km高度以下水汽出现跃升,1.0 km高度以下水汽密度增加至12~14 g·m^(-3);5~6 km高度温度层结为-5℃至-10℃,云液态水含量为1.0~1.6 g·m^(-3),有助于冰雪晶的形成;在温度层结-6℃至-16℃内存在中高云,云底高度从5.5~7 km陡降至地面,出现干冷空气侵入现象,相对湿度急剧下降,这些特征一直持续至强降水发生;在东北 冷涡 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发生前6 h,云系为中云,5~6 km高度的云液态水含量为0.4~0.8 g·m^(-3),但并未出现水汽跃升、相对湿度下降的特征。 王秀娟 齐彦斌 江晓玲 于冬佳 王天琦关键词:东北冷涡 微波辐射计 降水 统计分析 东北 冷涡 分类及其对内蒙古东部降水的影响2024年 利用1981—2022年6—8月内蒙古1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东北 冷涡 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东北 冷涡 分类对内蒙古东部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 冷涡 发生频次在1992年之前,较常年值显著偏多,之后显著偏少,2003年以后有增多的趋势,近十年发生频次偏多。将东北 冷涡 分为10类,中涡东北 移是致使东部降水偏多最异常的冷涡 类型,中涡东移是次异常的冷涡 类型。东亚地区呈现“北高南低”环流型,内蒙古东部位于负位势高度距平区,中心位于东部偏南地区,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偏强,副热带高压偏强,内蒙古东部地区受气旋性环流控制,低层水汽通量辐合,配合越赤道气流共同作用引导的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到东部地区,是东部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环流配置型。 高晶 陈金琪 包福祥 王慧敏 赵艳丽关键词:东北冷涡 降水 环流 1961—2021年黑龙江省春播期东北 冷涡 气候影响特征 2024年 选用1961—2021年黑龙江省62站逐日地面降水、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黑龙江省春播期间持续时间3 d及以上的东北 冷涡 活动特征及其对春播期气候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61 a春播期发生东北 冷涡 过程233次,共958 d,发生频次及日数均为增大趋势,发生频次与单次冷涡 持续时间为显著负相关。东北 冷涡 的降水贡献率约为43.29%,冷涡 过程中出现大雨及暴雨日的频率较大,分别为48.66%和59.46%;东北 冷涡 对春播期气温影响不显著。500 hPa位势高度场,东北 冷涡 与贝加尔湖至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存在较好的正相关,超30%的冷涡 活动与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相伴发生。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对冷涡 降水有显著的增强作用,而对冷涡 过程低温的影响不显著。 马舒扬 李永生 班晋 赵佳莹 王营关键词:东北冷涡 春播期 环流特征 2021年6月东北 冷涡 暴雨降水物理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 2024年 本文针对2021年6月2~3日发生在辽宁和吉林两省的东北 冷涡 暴雨过程,利用多源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首先开展综合观测分析,进而利用WRF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主降水时段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结合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开展宏、微观物理过程和暴雨形成机理模拟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降水范围广、局地雨强大、对流性突出;暴雨过程期间,东亚大气环流相对稳定,东北 冷涡 缓慢东移,携带冷空气南下,与偏南暖湿气流汇合,触发涡旋云系发展;两省位于高空急流核出口区左前方和偏南低空急流前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结构有助于强降水系统发展。伴随水汽辐合加强,云物理过程旺盛发展,水凝物含量显著升高,其中霰粒子通过融化成雨滴等云物理过程,对强降水起到重要贡献。云滴通过水汽凝结过程迅速增长,但同时由于云微物理转化过程而被大量消耗,用于云系发展和降水发生。降水强度受水汽收支和云收支过程共同影响,强降水前期,伴随强盛水汽输送与辐合,区域上空水汽含量显著增加,降水系统发展;强降水后期,伴随冷涡 云系逐步东移,区域内辐合减弱,局地大气内水汽明显消耗,以继续支撑较强降水。伴随水汽局地辐合,水凝物旺盛发展(尤其是冰相水凝物)。过程初期,液相水凝物动力辐合与微物理转化过程共同支撑降水云系快速发展;降水峰值时段,上述两过程仍然活跃,但由于强降水显著消耗,水凝物含量局地变化不明显。整个暴雨过程期间,液相水凝物持续辐合,而冰相水凝物于初期短暂辐合之后,逐渐减弱为弱辐散,这一演变特征与局地热、动力结构及其演变有关。 李玥瑶 崔晓鹏 李国平 李国平关键词:数值模拟 西风流场切变分歧及其对东北 冷涡 形成的影响机制的初步分析 2024年 本研究运用多尺度变换和摄动法简化正压准地转涡度方程,分析了西风流场切变对具有非线性Shrödinger孤子特征的包络Rossby孤立波的影响,并分析了具有这类波形的西风流场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1)西风流场切变存在一临界值,当切变小于这个临界值时,流场的拓扑结构无奇异点,只有退化的中心结构,对应的西风流场为纬向流场;大于这个临界值时,流场的拓扑结构存在奇异点,西风流场则有涡旋产生。(2)流场奇异点出现位置不同,西风流场呈现不同的涡旋流型,当奇异点仅出现在系统的北部时,则西风流场呈Ω型阻塞流场;当奇异点仅出现系统的南部时,则西风流场呈倒Ω型切断流场;当奇异点在南北部均出现时,则西风流场呈偶极子型阻塞流场。(3)倒Ω型流场和偶极子型阻塞流场中,均有切断低压出现,如果切断低压在乌拉尔山附近形成,向下游运动到我国东北 地区,则为东北 冷涡 。研究从东北 冷涡 的源头阻塞形势为切入点,结合阻塞的全局思想与局地特征,探讨东北 冷涡 的形成机制,深化了对东北 冷涡 形成的认识。 刘春 孙俊 于涵关键词:分歧 东北冷涡 东北 冷涡 背景下三类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时空分布和环境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东北 冷涡 是造成中国暖季强对流的重要天气尺度系统之一。为对比东北 冷涡 与不同类型强对流过程的时空关系及其环境特征差异,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大气再分析数据和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时大风、降水观测资料,筛选了2017—2021年4—9月东北 冷涡 背景下9例雷暴大风型、9例强降水型以及8例混合型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动态合成开展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三类强天气过程相对于冷涡 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雷暴大风型过程,超过70%的雷暴大风出现在冷涡 中心的西南部或南部;而混合型过程,超过70%的大风出现在冷涡 中心的东南部或南部;混合型和强降水型过程中,短时强降水均主要出现在冷涡 中心南部或东南部,但后者发生在冷涡 东南部的比例更高;雷暴大风型和强降水型过程主要出现在东北 冷涡 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而混合型过程主要发生在东北 冷涡 的成熟阶段。(2)三类强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环境条件差异显著。雷暴大风型过程多出现在5—6月,一般对应的东北 冷涡 更深厚,等温线更密集,大气环境偏干,存在气温垂直递减率大和强风垂直切变条件,雷暴大风多发生在冷涡 南侧的锋区附近,对流层中、高层受干冷空气控制,叠加在低层比较浅薄的暖湿空气之上有利于大气层结条件不稳定的增强,降水粒子蒸发降温形成的下沉气流和地面冷池,叠加锋区辐合更有利于形成区域性地面强风;而强降水型过程多集中在7—8月,对应的东北 冷涡 强度较弱,等温线较稀疏,强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靠近暖区一侧的强层结不稳定区域内,对应水汽充沛、整层暖湿的环境条件,中低层温差较小,风垂直切变较弱。混合型过程对应的月份和冷涡 强度与强降水型过程更接近,水汽、高低层温差以及风垂直切变等环境条件介于上述两类过程之间,但下沉对流有效位能在� 曹艳察 郑永光 孙继松 华珊 盛杰关键词:东北冷涡 雷暴大风 短时强降水 东北 冷涡 背景下两次强降水干侵入特征对比分析2024年 东北 冷涡 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具有局地性强、预报难度大的特点,冷空气的入侵往往对强对流天气的触发具有指示性意义。本文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地面观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2016年6月30日和2020年8月3日2次冷涡 强降水天气的形势及动力、热力特点,重点对比分析了2次过程的干侵入特征。这2次强降水过程地面均为蒙古气旋配合,从地面至高空动力条件较好。降水发生前,上午天空晴好,对流层中高层有冷空气渗透,近地层湿度大,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强降水发生前,中层干区自西向东侵入,高层高位涡区向下伸展,增强对流不稳定发展,中层位涡接近1×10^(-6)m^(2)·K·s^(-1)·kg^(-1)可以作为进入强降水时段的指标。干侵入指数呈偶极分布特征,可反映干冷空气和暖湿空气的相互作用,暴雨常发生在干侵入指数的密集带。当中高层干侵入指数正值区向中低层发展时,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干侵入指数对强降水的落区及暴雨的增幅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段云霞 崔锦 崔锦 李得勤 班伟龙 刘青关键词:冷涡 强降水 干侵入 东北 冷涡 日历年鉴2016东北 冷涡 是影响我国东北 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经常造成东北 地区夏季低温、突发性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也会导致我国华北地区甚至华东地区出现灾害性天气。本日历年鉴根据对2016年东北 冷涡 的系统分析,得出该年5—9月东北 冷涡 过程... 高枞亭一种智能识别东北 冷涡 系统的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识别东北 冷涡 系统的方法及系统,涉及数据加密技术领域,包括,收集实时气象数据,对所述实时气象数据进行时空配准处理,生成时空配准气象数据集;对所述时空配准气象数据集,通过量子增强动态等值算法进行计算,得出... 刘英
相关作者
何金海 作品数:566 被引量:7,244 H指数:47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夏季 大气环流 降水 青藏高原 季风 廉毅 作品数:78 被引量:809 H指数:21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东北冷涡 北半球 气候变化 冷涡 降水 孙力 作品数:56 被引量:1,238 H指数:23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东北冷涡 夏季 冷涡 气候变化 暴雨 李尚锋 作品数:41 被引量:238 H指数:9 供职机构:吉林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东北冷涡 初夏 北半球 ROSSBY波 极端低温事件 陈力强 作品数:64 被引量:488 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研究主题:东北冷涡 降水预报 强风暴 MM5模式 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