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2篇“ 下荆江“的相关文章
- 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洲滩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024年
- 三峡工程投运极大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基于最新的实测水文泥沙和地形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主要洲滩演变特征,探讨了洲滩演变机理。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20 a间,荆江河段悬移质泥沙极大减少,河床大幅冲刷,大多数洲滩萎缩,特别是临近主流线一侧大幅崩退;三峡水库蓄水后,大型汊道中多数支汊淤积,个别扩展;坝下游水沙条件的变化是影响洲滩萎缩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河道采砂、航道整治工程对江心洲支汊演变产生了较大影响;荆江河段洲滩将会在较长时期处于冲刷状态。
- 段光磊彭严波
- 关键词:三峡工程荆江河段影响因素
- 来沙减小条件下荆江流域弯曲河道演变特性研究
- 2024年
- 为了研究来沙减小条件下荆江流域弯曲河道演变特性,根据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分析水库蓄水前后河道变化。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道年径流量无明显变化,但输沙量明显减小;莱家铺大曲率河道凸岸发生切滩现象,凹岸泥沙淤积,河道冲刷深沟深度增大,深沟位置向凸岸转移;调关小曲率弯道处发生切滩撇弯现象,弯道处河槽宽度增大,淤积的泥沙形成新的边滩或江心滩。研究结果可为下游区生态防洪提供参考。
- 蒋碧媛高文
- 关键词:弯曲河道河道演变
- 水位变化条件下植被对下荆江河段岸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 2024年
- 针对下荆江河段典型的上黏下砂二元岸坡,选用香根草-高羊茅组合植物护坡型式,综合考虑植物根系锚固作用及植被蒸腾作用,利用GeoStudio软件模拟岸坡强度指标和热力学指标,运用单因子分析方法研究河道水位下降幅度M、水位下降速率R、初始水位I因素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比三种因素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水位下降过程中,岸坡稳定安全系数先快速下降,后趋于稳定;岸坡稳定性受水位快速下降的影响最大,当下降速率小于1 m/d时,素土岸坡能保持在基本稳定状态;当下降速率大于3 m/d时,岸坡失稳破坏。植被有助于提升岸坡的稳定性,有植被岸坡与素土岸坡相比,其稳定安全系数最大可提升4.33%;岸坡稳定安全系数与M、R、I三种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在有植被条件下依次有所下降,最大降低3.73%。本文研究结果明确了水位变化条件下植被对下荆江岸坡的稳固效果,可为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支撑。
- 邱嘉琦余明辉李倩
- 关键词:生态护岸水位下降
- 变化环境下荆江水文情势演变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 闫依阳
- 基于时间卷积网络的长江下荆江航道水位预测
- 2023年
- 航道水位的精准预测对保障船舶通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下荆江航道为研究区域,采用2019—2020年水文时间序列数据为训练集,2021年数据为验证集,构建基于时间卷积网络(TCN)的长江下荆江水位变化预测模型,并与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和支持向量机(SVM)的水位预测模型进行计算精度的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站点TCN对应的最优输入时间窗口存在一定差异,监利站、调弦口站及石首站的最优输入时间窗口分别为前2 d、前2 d和前3 d;TCN在2021年下荆江各站点水位预测结果的纳什系数(ENS)和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95,均方根误差(ERMS)小于0.21 m,整体预测效果优于LSTM,两者预测精度均较高,均显著优于SVM;但随着预测时间尺度的增加,水位预测精度整体呈下降趋势;TCN模型各站点枯水期大部分时段的水位预测绝对误差小于0.2 m,这表明TCN在航道水位预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通过分析TCN在航道水位预测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可为长江航道水位预测精度提升和船舶安全通航提供技术支撑。
- 李港李有为舒章康张宇王江查伟
- 关键词:水位预测
- 下荆江七弓岭弯道裁弯的水情效应研究
- 2023年
-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下荆江七弓岭弯道段出现凸岸侧冲刷、凹岸侧淤积的现象,八姓洲狭颈宽度因崩岸缩短,存在裁弯的风险。基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七弓岭弯道裁弯具体位置,设计裁弯新河道,建立长江中游-洞庭湖一二维耦合非恒定流模型,评估典型工况下七弓岭弯道裁弯带来的水情效应。结果表明,七弓岭弯道裁弯将造成汛期高洪水位下城陵矶水位升高0.03~0.04 m,枯期藕池口分流比减少0.09%、断流天数增加5 d,监利站月均水位下降0.04~0.11 m、七里山站月均水位上升0.01~0.04 m等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判断城陵矶附近防洪形势及提出相关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撑,对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及江湖汇流段治理和防护具有参考价值。
- 易放辉彭赤彬李觅卢翔郭小虎栾震宇李洪翔
- 关键词:数值模拟非恒定流模型
- 下荆江急弯段河床形态调整对水流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三峡水库运用后下荆江急弯段出现“凸冲凹淤”现象,研究急弯段河床形态调整对水流特性的影响十分必要。基于2002年、2011年和2016年实测地形,采用Delft 3D水动力学模型计算上游来流为5 000 m^(3)/s、10 000 m^(3)/s和20 000 m^(3)/s流量的七弓岭急弯段水流特性,探讨河床形态调整对弯道段流速分布与二次流结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七弓岭急弯段2002年至2016年的水流动力轴线大幅左摆,三种流量级条件下分别左摆1 160 m、1 130 m和900 m;水流冲刷动力在凸岸增强,凹岸减弱。这三年的凸岸侧垂线平均流速最大值依次为1.24 m/s、1.91 m/s和1.66 m/s。凹岸侧最大流速依次为2.55 m/s、0.97 m/s和0.80 m/s。七弓岭弯顶上游的断面平均环流强度递减,凹岸沙洲的二次流已非常微弱,导致泥沙淤积。
- 刘胜琪夏军强邓珊珊李志威
- 关键词:二次流水动力学模型
- 下荆江河漫滩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 本文在认识下荆江河漫滩景观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从价值构成、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作用关系、空间作用关系等方面对下荆江河漫滩景观的13项生态系统服务展开综合评价。基于下荆江河漫滩景观2002年枯水期的Landsat7 ETM遥感影...
- 钱兴月
- 关键词:景观结构
- 下荆江急弯段凸冲凹淤演变过程与机理被引量:3
- 2022年
- 三峡工程运用后,下荆江急弯河段出现凸冲凹淤的弯道演变现象,威胁防洪与航运安全.下荆江8个弯道为急弯(相对曲率B/R>0.5),6个急弯段的弯顶上游区域发生了明显的凸冲凹淤过程,且主要表现为凸岸边滩冲刷下切、河岸持续崩退,凹岸深槽回淤并形成长条形心滩,导致断面形态由不对称的三角形变为W形.本文采用水沙及实测流场资料,从水流流速重分布、来沙组成变化及河岸土体组成等3个方面研究了急弯段凸冲凹淤的演变机理.结果表明:(1)急弯段水流流速重分布规律有利于弯顶上游凸冲凹淤现象的形成,在弯顶上游段流速分布主要受曲率变化控制(贡献率占67%),导致主流长期偏靠并冲刷凸岸,凹岸流速较小且易形成水流分离区,利于泥沙落淤;(2)由于上游来沙量减少约82%,细沙比例减小,粗沙比例增加,导致弯顶上游凸岸边滩冲刷后,无法及时回淤,故凸岸边滩总体呈冲刷下切趋势,但粗沙可在流速较小的凹岸侧落淤形成心滩;(3)在凸冲凹淤过程长期作用下,河床横比降减小,曲率变化对流速横向分布的贡献率增大,主流继续向凸岸摆动,进一步促进了凸冲凹淤过程的发展.因此,在水沙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下荆江急弯河段凸冲凹淤过程会继续发展,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急弯段逐渐下移.
- 刘鑫夏军强邓珊珊周美蓉毛禹许全喜
- 关键词:下荆江
- 长江文化带建设视野下荆江段荆楚文化资源转化研究
- 荆楚文化是长江中游主要的文化类型,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流域多元的文化类型中,荆楚文化以其神秘浪漫,自由开放的特质为长江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是长江文化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荆江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春秋战...
- 李有文
- 关键词:荆楚文化文化资源
相关作者
- 夏军强

- 作品数:301被引量:1,303H指数:21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 研究主题:黄河下游 三峡工程 水沙条件 游荡 河段
- 汪富泉

- 作品数:88被引量:364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研究主题:分形 自组织 分维 下荆江 河床演变
- 渠庚

- 作品数:120被引量:396H指数:11
- 供职机构:长江科学院
- 研究主题:河道演变 三峡水库 三峡工程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
- 邓珊珊

- 作品数:69被引量:355H指数:1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三峡工程 荆江河段 黄河下游 长江中游 河床调整
- 郭小虎

- 作品数:66被引量:300H指数:13
- 供职机构:长江科学院
- 研究主题:三峡工程 洞庭湖 三峡水库 长江 长江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