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72篇“ 《天问》“的相关文章
- 天问
- 陈铨著
- 关键词:长篇小说
- 《天问》尾层新解
- 2025年
- 《天问》尾层的内容是前文问天、问地、问古三大层次思想的升华,条理清晰,意思连贯,逐层递进。具体可分三层:第一层触景生情,是作者的自嘲,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第二层揭露时弊,并委婉地向君王进谏,其内容主要有止战和用贤两点;第三层预言楚国国运将不久长,使全诗的主题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尾层在写作上采用更加皮里阳秋的手法,委婉蕴藉,艺术水平很高。
- 周秉高
- 关键词:《天问》
- 基于遥感影像的火星尘暴时空概率分析与预报——以“天问一号”任务为例
- 2025年
- 尘暴是火星表面沙尘颗粒在剧烈的大气运动下形成的扬尘现象,局部尘暴可持续几个火星日(sols),大型甚至全球性尘暴可持续长达几个月.火星尘暴事件严重威胁探测器着陆过程的安全性,并可能加剧火星车太阳能帆板表面的沙尘沉积进而导致火星车供电不足.为保障火星探测任务着陆过程的安全,应开展火星尘暴事件的时空概率分析并对着陆前的尘暴事件进行预报.本文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为例,开展了:(1)基于长时间序列(MY24~28)火星遥感影像(MDGMs)来提取尘暴对象和尘暴序列,建立乌托邦平原(Utopia Planitia)研究区的尘暴时空数据库;(2)计算研究区中尘暴出现的时空概率,并对“天问一号”任务的着陆时间、地点以及“祝融号”火星车工作和休眠期内的尘暴活动进行分析评价;(3)完成“天问一号”主选和备选着陆圆的原生尘暴划分和尘暴序列的特征提取,并实现了“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前的尘暴预报分析.未来应当结合大气环流模型模拟和计算的大气物理等参数(温度、压强、光学深度、风速和风向等)来综合研究尘暴等大气活动的机理和影响因子,以提高尘暴分析和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实时性.
- 杨茜李勃田园温埔正张江曲少杰戎昭金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 2024年
- 2021年5月15日,我国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对火星进行了环绕探测和地面巡视探测。它的名称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让我们近距离瞧一瞧天问一号吧!它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三部分组成。
- 早鸟星球黎明郭建涛(图)姚乐嘉(图)
- 关键词:火星探测器《天问》科学真理着陆器
- 西学东渐与《天问》研究的嬗变
- 2024年
-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入华,出于“知识传教”的目的,以学者身份进入中国,接触并引用《楚辞》传教,并以天主教教义解读《楚辞》,乃至译介《楚辞》以推寻教义,从侧面推动了《楚辞》的传播与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宇宙体系与天文、地理知识为中国学者解读《楚辞》提供了新材料与新视野,明代万历以后部分《楚辞》研究著作中已然渗入西方天文学理成分,清代《楚辞》研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注家或援引西学以证己说,或广征材料以备参详,明清之际楚辞学新变建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果。
- 陈亮
- 关键词:楚辞西学东渐传教士《天问》
- 《天问》“白蜺婴茀”层新探
- 2024年
- 在《天问》一诗从“白蜺婴茀”至“何以迁之”这个层次,屈原向天问了有关月、日、风伯、巨鳌的传说。从全诗来看,这是诗人精心设计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全诗主题,绝非什么“荒诞无说”或“拖带余波”。屈原是息于“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时看到战国画工们笔下的少康画像时“呵而问之”。资料表明,古时体制,“君画于衣”,“古天子冕服”上必画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图案。因此,月、日、风伯、巨鳌等当是画在少康冕服上的图案。这些图案表现了历代“先王”、圣贤们的天体宇宙观。屈原在本层中发出一连串诘问,再次推翻“先王”、圣贤们奉为金科玉律的天体宇宙观。
- 周秉高
- 关键词:《天问》
- 《天问》"不次序"问题成因新研
- 2024年
- 对于《天问》"不次序"问题的成因,明清以来"错简说"较为兴盛。《天问》为屈原呵壁之作,其"不次序"文本形态的形成,首先与屈原呵问壁画的顺序有关。文中有关神仙与夏史的内容,原为两幅横贯不同墙体且平行分布的壁画。屈原观看壁画时没有横向进行,而是分单元上下交替观看,交替发问,将连贯的内容作了分割。除此之外,壁画的内容还触发了屈原的联想与思考,这些内容以追问天地与历史的形式表现出来,穿插于文中。在这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天问》呈现出"不次序"的文本形态。"不次序"是《天问》的原生性问题,并非错简所致,我们不应对文本进行重新整理。
- 王东辉
- 关键词:《天问》壁画联想
- 论《天问》的天象述问与“九天”异说
- 2024年
- 屈原《天问》就天地形成而发出质疑,呈现出了宏大庞杂的认知体系,思维活跃的发问涵盖了天象地理、神话传说等多重角度,其中天象述问集中于开篇,其后亦出现零散的相关意象,而这部分所涉及的“九天”说有“天有九野”与“九重天宇”等观点,与之相联系的“十二焉分”的意义指向问题产生冲突,主要存在“十二辰”与“十二分野”的不同说法,都反映出古代星象认知与楚地文化谶纬天学。本文将在《天问》天象述问梳理的基础之上,分析“九天”异说与“十二焉分”意义指向,以丰富对《天问》天象问题与谶纬天学文化的解读。
- 王欣妍
- 关键词:天学意义指向《天问》神话传说谶纬天象
- 据清华简用字习惯校读《楚辞·天问》一则
- 2024年
- 《楚辞·天问》“启棘宾商”一句的解读,古今学者争议颇多。其中,“商”当是“帝”字之形讹,基本获得学界公认。然此句中“棘”字的训释,仍存在较大分歧。根据新公布的清华简中以“力”字来记录语言中的“{陟}”这个词的用字习惯,又“棘”声字与“力”声字古音近可通,可知《楚辞·天问》“启棘宾商”一句当校读为“启棘(陟)宾商〈帝〉”。其中的“陟”当训为“登、升”。“启陟宾帝”,义为夏后启登陟于天而宾于上帝。
- 侯乃峰
- 关键词:《楚辞·天问》
- 《天问》“载尸集战”与商周战前告祖礼
- 2024年
- 《楚辞·天问》作为战国写成而流传至今的文献,所记“武王伐纣”史事可与先秦早期文献及古文字资料等多重史料相互印证。其中“载尸集战”一句,所述为周武王因卜兆不吉未及设木主便直接载文王神尸出征的历史细节,为其他先秦文献所阙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相关研究不仅为周初即存在的尸祭礼俗提供了重要例证,也有助于还原商周时期战前告祖礼的具体仪式内容。“载尸集战”还反映了商周早期国家基于“神道设教”国家治理的需要,其宗教礼俗在损益嬗变中一脉相承地形成了以祭祀文化为主、兼容巫文化的原生宗教形态,进而形塑成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宗教的重要特征。
- 谢乃和高长浩
- 关键词:《天问》武王伐纣
相关作者
- 天问

-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
- 研究主题:备战 行业准入 零售贸易 直销业
- 姚天问

- 作品数:25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嵌入式软件 HMM WINDOWS桌面 飞行控制软件 飞控计算机
- 姚天问

- 作品数:7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
- 研究主题:GPU DSP 数字信号处理器 遥感图像融合技术 遥感图像
- 杨天问

- 作品数:6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 研究主题:工笔花鸟画 当代工笔花鸟画 艺术欣赏价值 出乎其外 审美追求
- 彭天问

- 作品数:5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
-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收入差距 可持续性 竞争优势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