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1篇“ ^99TC^M-MDP“的相关文章
- ^99 Tc^m-MDP骨显像评估脊柱成骨细胞瘤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脊柱成骨细胞瘤^99 Tc^m-MDP骨显像表现,探讨骨显像用于术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4例病理证实的脊柱成骨细胞瘤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术后骨显像及同期CT特点,对比骨显像及CT诊断成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14例接受术前骨显像,病灶均呈显著浓聚,其中13例后位像显示较前位像清晰;11例接受同期CT扫描,病变长径1.3~4.2 cm,9例见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内部可见钙化或骨样密度影;2例呈单纯骨样密度。12例接受术后骨显像,6例显示病变复发,其中5例呈显著浓聚、1例轻度浓聚,5例接受同期CT,其中4例呈骨样密度影,1例软组织密度影伴钙化;6例未见复发,3例骨显像呈放射性减低伴周围浓聚,1例轻度浓聚、1例放射性减低、1例未见异常,5例接受同期CT,1例示术区软组织影、2例碎骨片影、2例未见异常。结论原发及复发性脊柱成骨细胞瘤骨显像多呈显著放射性浓聚。骨显像可用于脊柱成骨细胞瘤术后评估及指导临床决策,术后骨显像阴性可排除肿瘤复发。
- 宋乐姜亮韩嵩博张卫方
- 关键词:成骨细胞瘤脊柱放射性核素显像
- 胸部肿瘤放疗后椎体对^99Tc^m-MDP的摄取表现及分析
- 2020年
- 目的分析行胸部肿瘤放疗后全身骨显像所示椎体对^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的摄取变化及其与临床放疗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进行胸部肿瘤放疗前后行全身骨显像的110例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58.2±11.9)岁]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史、肿瘤因素及放疗计划等,通过半定量分析将骨扫描所示结果分为椎体摄取正常组和椎体摄取异常组。按照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进行分组:60~120 d组(23例)、121~180 d组(30例)、181~240 d组(27例)、241~365 d组(30例)。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椎体对^99Tc^m-MDP摄取的改变及其与临床放疗因素的相关性;计算(T/N前)−(T/N后)/(T/N前)(T为靶区受照中心3个完整椎体的^99Tc^m-MDP摄取值,N为靶区外3个正常椎体的^99Tc^m-MDP摄取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椎体对^99Tc^m-MDP摄取变化率的最佳诊断阈值。结果110例患者中,48例(43.6%)出现椎体局部对^99Tc^m-MDP摄取减低,出现摄取异常的椎体受照剂量为1039.5~4488.7(2139.5±839.8)cGy,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最短为61 d,最长为326 d,中位时间为160 d;余62例(56.4%)患者椎体对^99Tc^m-MDP摄取未见异常。椎体^99Tc^m-MDP摄取减低程度与总放疗剂量(χ^2=4.401,P=0.036)、放疗次数(χ^2=2.241,P=0.027)、椎体受照剂量(χ^2=5.913,P=0.015)及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χ^2=12.542,P=0.013)有统计学相关性,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单次放疗剂量、计划靶体积、计划靶体积剂量、椎体受照体积及放疗靶区中心至椎体中心的距离无统计学相关性;放疗前后骨显像时间间隔的组间比较发现,60~120 d、120~180 d组分别与181~240 d、241~365 d组相比,椎体对^99Tc^m-MDP的摄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50~15.429,均P<0.05),时间间隔<180 d出现椎体^99Tc^m-MDP摄取异常的患者较多,占总摄
- 卢婷婷王雪王晓慧霍宗伟杨国仁
- 关键词:胸部肿瘤99M锝美罗酸盐全身骨显像
- 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99Tc^m-MDP SPECT/CT显像一例被引量:5
- 2019年
- 患者男,22岁。16岁时突发双髋部疼痛性肿块,外院诊断为双髋部软组织肿瘤并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骨化性肌炎。术后1个月患者出现双髋部活动受限,难以正常保持坐姿,后逐渐出现双侧髋部屈曲、外展功能障碍,目前已丧失功能。自诉出生时双足拇趾较短小,无家族遗传疾病史。体格检查:双髋部屈曲、外展几乎无活动度,左胸部活动受限,呼吸运动功能受损。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沉降率、血液生化、C反应蛋白等无异常。颈椎正侧位X线片(图1A):颈后软组织内见条形高密度影,骨化性肌炎?双足X线正斜位片(图1B):双足拇趾近远节趾骨融合。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Precedence SPECT/CT仪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honate, MDP;上海原子科兴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放化纯>95%)全身骨显像(图2):双肩胛骨内侧、左侧肋骨外侧、腰椎、骨盆左侧、右股骨头外侧见条状放射性分布增高区,双足拇趾短小。胸部SPECT/CT显像示:双肩胛骨内侧、左侧肋骨、胸椎后方肌肉或肌间隙内见多发大小不等条状骨性密度影,左侧自肩胛骨至左骨盆连成片,放射性分布增高。综合患者病史、特征性拇趾短小畸形及影像学特征,临床诊断为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 FOP)。
- 汪太松邢岩乔文礼赵晋华
- 关键词: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99TC^M-MDPCT显像骨化性肌炎PHILIPS亚甲基二膦酸盐
- 基于SPECT/CT定量测量^99Tc^m-MDP骨显像腰椎标准摄取值的研究被引量:20
- 2019年
- 目的探讨基于SPECT/CT定量测量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腰椎标准摄取值(SUV)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11月间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和局部腰椎SPECT/CT显像的90例[男16例、女74例;年龄(60.0±11.2)岁]患者资料,均采用三维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3D-OSEM)重建图像,行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根据重建图像中腰椎MDP高摄取病灶(分为退行性改变和恶性肿瘤骨转移)和腰椎无MDP高摄取病灶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L1~L4椎体的放射性计数,分别计算各椎体及病灶单位体积的放射性活度,并将其转换为SUV,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类别患者腰椎及病灶SUV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腰椎SUV与不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54例腰椎无MDP高摄取病灶患者的L1~L4椎体平均SUV(SUVmean)和最大SUV(SUVmax)分别为4.64±1.03和7.09±1.61,其与骨矿物含量、CT值和体质量均呈正相关(r值:0.433~0.700,均P<0.05),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值:-0.514和-0.456,均P<0.001)。54例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腰椎SUVmean和SUVmax分别为3.81±0.76和5.86±1.34,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患者(5.13±0.84和7.82±1.30;t值:-5.892和-5.240,均P<0.001)。在16例患者中发现37个腰椎转移病灶,其SUVmean和SUVmax分别为16.40±6.07和24.25±11.35,明显高于退行性改变(20例患者27个病灶)的相应值(9.30±3.16和13.48±5.21;t值:6.074和5.083,均P<0.001)。结论基于特定重建算法和校正方法的SPECT/CT定量测量可以获得^99Tc^m-MDP骨显像腰椎SUV,并能真实反映其骨盐代谢状态。
- 黄克敏冯彦林梁伟棠李林冯叶霞邓大浪贺伟平
- 关键词:腰椎99M锝美罗酸盐
- ^99Tc^m-MDP全身骨显像腹盆部软组织异常显影的原因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骨扫描具有无创、全身显像的优势,在诊断骨骼疾病尤其是筛查骨转移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骨扫描图像上有时会出现骨外异常摄取,以腹盆部居多.目前,骨外摄取的机制尚不明确,系统全面了解引起骨外摄取的原因有助于图像的准确判读,减少盲目检查,从而提高骨扫描的诊断价值.笔者就当前相关文献中腹盆部软组织异常显影的可能原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帮助.
- 张瑞国贾强谭建
- 关键词:99M锝美罗酸盐骨显像腹盆部
- ^99Tc^m-MIBI显像在^99Tc^m-MDP显像不能定性骨病灶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双时相显像鉴别^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不能明确良恶性的病灶的价值及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常规^99Tc^m-MDP全身骨显像发现骨病灶(≤3个),但性质不能明确的52例肿瘤患者(男23例,女29例,中位年龄58岁),1周内再行^99Tc^m-MIBI SPECT/CT双时相(注射显像剂后10和30 min)显像。以2种以上影像检查(CT或MRI或PET/CT)和(或)随访(≥6个月)明确骨病灶的良恶性诊断,分析^99Tc^m-MIBI SPECT/CT对骨病灶的诊断效能。收集患者的同期化疗资料,对确诊为肿瘤骨转移的患者根据化疗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探讨肿瘤骨转移灶的^99Tc^m-MIBI滞留指数(RI)与肿瘤同期化疗疗效间的关系。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96个骨病灶,其中恶性84个,良性12个。^99Tc^m-MIBI显像对骨病灶的诊断灵敏度为96.43%(81/84),特异性为83.33%(10/12),阳性预测值为97.59%(81/83),阴性预测值为76.92%(10/13),约登指数为0.80。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的骨转移患者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2±0.036与-0.384±0.067(t=2.367,P〈0.05)。骨转移灶^99Tc^m-MIBI的RI与患者化疗疗效呈正相关(rs=0.78,P〈0.01)。结论^99Tc^m-MIBI双时相显像对^99Tc^m-MDP骨显像不能定性骨病灶具有较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骨转移灶^99Tc^m-MIBI的RI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肿瘤患者的化疗疗效。
- 任佳忠霍宗伟霍宗伟刘岩王晓慧刘岩方永存张鹏吴庆伟陈鸣陆杨国仁
- 关键词:骨肿瘤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锝美罗酸盐
- ^99Tc^m-MDP三相骨显像鉴别颞颌区关节外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一例被引量:2
- 2018年
- 患者女,72岁。因"发现左耳前肿块1周"入院。患者1周前偶然发现左耳前有1肿块,约"鹌鹑蛋"大小,无不适症状。体格检查:左耳前腮腺区可触及一大小约4 cm×3 cm肿块,质地偏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开口度、开口型正常,左侧面神经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胸部X线检查双肺未见异常;腹部彩色超声检查肝、胆、胰、脾未见异常。
- 华茜唐平倪建明
- 关键词: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99TC^M三相骨显像关节颞颌
- ^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与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抗CCP抗体、RF及CRP)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科进行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的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64例,其中男72例,女92例,平均年龄48~71岁,病程0.5~2年,所有入选患者均有相关血清学检测指标(抗CCP抗体、RF及CRP水平),最终诊断以201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和EUALR指定的RA诊断分类标准为依据,对全身骨显像及血清学指标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4例受检者中最终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8例,血清学检测灵敏度59.38%,特异性58.33%;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灵敏度77.34%,与血清学检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55.5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中,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的诊断灵敏度优于血清学检测;且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更易于评价全身关节受累情况。
- 郭佳王治国郝珊瑚刘凤敏张国旭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SPECT/CT全身骨显像
- ^99Tc^m-MDP SPECT/CT融合骨显像评价骨折远期愈合能力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探讨99Tcm-MDP SPECT/CT融合骨显像技术评价骨折远期愈合能力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至少超过6个月的76例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58例经手术治疗,18例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所有骨折患者均未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对76例骨折患者行SPECT显像、CT扫描和SPECT/CT融合骨显像,分析骨折端的放射性分布及CT特征,观察骨折端放射性浓聚是否连续性通过骨折线,跨越两侧骨折端,评价骨折远期愈合能力,最终骨折愈合情况经临床随访或手术证实。结果 76例骨折患者, 58例SPECT/CT融合骨显像显示放射性浓聚连续性通过骨折线并跨越两侧骨折端,诊断为骨折具有远期愈合能力,经对症保守治疗,证实52例骨折远期愈合,6例未愈合,SPECT/CT对骨折远期愈合诊断的准确率达89.66%(52/58)。18例骨折端未见明显连续性通过骨折线的放射性浓聚,诊断为骨折不愈合,且不具备远期愈合能力,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并证实为骨折不愈合,SPECT/CT对骨折远期不愈合诊断的准确率达100%(18/18)。结论 SPECT/CT融合骨显像可较准确地评价骨折的远期愈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刘玉珂张敏李培岭王娜赵振江郭会利张斌青
- 关键词: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亚甲基二膦酸盐
- ^99 Tc^m-MDP SP ECT/CT对于鼻咽癌临床决策的影响及对颅底骨侵犯的诊断价值比较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SPECT)/CT对颅底骨侵犯的诊断价值及对鼻咽癌临床决策的影响。方法348例鼻咽癌初诊患者中,186例治疗前行CT检查( A组),162例治疗前行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 B组),临床医师按照CT或MRI的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决策。然后全部患者再行鼻咽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局部断层扫描,临床医师结合前后所有检查结果再一次做出临床决策。对前后临床决策的变动(诊断、病灶范围、分期、治疗方案、辅助检查)进行评分。将各项检查的诊断结果与定性结果加以比较,评价CT、MRI、SPECT/CT以及MRI?SPECT诊断颅底骨侵犯的价值。结果 A组平均临床决策变动评分1.387分,B组0.9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70,P<0.001)。 SPECT/CT的诊断结果与CT、MRI的诊断结果有关(χ2=98.495, P<0.001;χ2=32.662,P<0.001),其中SPECT/CT诊断结果与CT诊断结果的一致性( Kappa=0.713)高于SPECT/CT诊断结果与 MRI 诊断结果的一致性( Kappa=0.449)。 CT、MRI、SPECT/CT 和 MRI?SPECT诊断颅底骨侵犯的敏感度分别为67.1%、84.5%、90.8%和100.0%,特异度分别为73.3%、92.3%、85.6%和84.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2、0.884、0.882和0.923。结论SPECT/CT检查对鼻咽癌的临床决策有重要影响。在判断颅底骨侵犯方面,SPECT/CT的诊断价值高于CT,而与MRI大致相同。 SPECT/CT应该成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MRI联合SPECT表现出更高的诊断价值,应该成为未来影像学研究的重点。
- 李伟张汝森张林启卢斌贵傅文海
- 关键词:颅底肿瘤侵袭